主父偃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关系(2)
时间:2021-10-14 20:4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主父偃(?—前126年),西汉时期齐国临淄人。早年时学习纵横之学,晚年时又学习儒学等各类学说,知识渊博。在故乡齐国时,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挤,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由于家境贫寒,没有人愿意相助于他,就奔走于燕、赵、中山等诸侯国之间,但同样也没能得到厚待;于是在孝武元光元年,踏上上京之路,后在大将军卫青的引荐之下受到汉武帝赏识,从此成为汉武帝的谋士之一。 在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在打击地方诸侯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方面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计策,最终推动两汉王朝内重外轻格局的形成,对汉武帝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主父偃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主张推恩之策与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理论 汉朝建立之初,大体上承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但是,在地方制度上,秦朝实行的是单一的郡县制,而汉初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存在。在当时,封国的存在,对于汉朝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一直存在的威胁,所以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经文景到汉武,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对诸侯国的分封进行一定的调节整顿,以打击封国力量,进而加强汉朝的中央集权。 汉高祖时期,在楚汉战争时他所分封的异姓王占据大量土地,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以至于对中央政权造成了极大地威胁。于是,在汉朝政权稳定之后,汉高祖利用七年时间,借用各种理由剪除异姓王,并且“大封同姓,以填天下”,希望能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来维护皇权,他在分封刘氏宗族子弟为诸侯王时,也注意采取一些措施来抑制诸侯势力,如规定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地方封国有军队但没有军队的调动权,需要受到中央的节制等。汉高祖的这些措施并没有使诸侯势力得到很大的打击,封国的存在对中央集权的离心作用也始终存在。 汉文帝时期,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诸侯王的势力也在不断膨胀,达到了几乎能与天子抗衡的地步。在当时,作为梁王太傅的贾谊向汉文帝上书《治安策》,建议“众建诸侯少其力”,以处理中央政权与地方王国的关系,防止诸侯王反叛。贾谊在提出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同时,也针对当时存在的诸侯王不遵守礼法的现象,提出“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无所冀幸,群众信上而不疑惑”的建议,希望能够建立一套上至君主、下至臣下庶人的封建等级制度,并通过这一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准则,建立起稳定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主的中央集权。在贾谊死后不久,汉文帝部分采纳其言,将较大的齐分为六国,将淮南国分为三国,这对削弱王国势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处理其他诸侯王时,汉文帝顾虑宗室之亲,迟疑不忍下手,尤其是对势力最大、反叛已指日可待的吴、楚两诸侯王却依旧采取姑息态度;汉文帝也没有从制度上限制剥夺诸侯王的特权。 汉景帝时期,时任御史大夫的晃错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针对汉初以来,地方诸侯国势力不断壮大,君臣之间缺乏上下尊卑,提出了“削藩策”。他上书汉景帝说:“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提出要限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利用诸侯王触犯法律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借此一劳永逸地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听后,采纳了这个建议,开始着手削藩。但是,事与愿违,这一政策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进一步激化了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最终致使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之名,兴起反叛。汉景帝也出于无奈,听从袁盎的建议,判晁错腰斩之刑。七王之乱被平定后,致使诸侯王势力被极大地减弱,景帝借此之机“抑损诸侯,减黜其官”,以减弱和限制诸侯王国,使一些封国的大小和所拥有的权力变得和郡县相似,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