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研究(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研究(3)


然而面对公共事件时,社会矛盾、民众情绪会通过新媒体集中表现出来,一旦没有官方消息及时公布,新媒体极易成为各种小道消息、流言蜚语滋生的温床;反面来看,新媒体的即时、快速以及海量覆盖和无线链接也使得其天然具备成为真实客观信息发布的最理想渠道之一。可见,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正负作用都是巨大的。因此,掌握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事件如何被网络媒体影响及其于其中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只有掌握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现状,知其长处,抓其病症,才能扬长避短,保持网络媒体问世初始即具备的对公共事件的正面影响,合理规避制约网络媒体对公共事件的负面作用,从而妥善、迅速地处理公共事件,有效引导公共舆论,应对各种情况,安抚公众情绪,把事件发展引向预定程序轨道而不至于出现失控局面,同时这一点也是有效应对和处理公共事件的必要良策。
2 新媒体对公共事件走向的正面影响
2.1显著的舆论效应
如美国记者斯特在其书《说一切》中指出:“人们正在将他们的生活往网上搬。”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渗透,线上生活在不断向线下生活延伸,二者时常相融合。现实公共事件不断涌现,而公众通过网络对事件发表看法和言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网民的意见通过话语表达出来,形成一种新的网络话语形态,形成网络舆论,从而对现实的公共事件产生影响。
    “网络话语是网络民意的一种表达,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因此公共事件中应高度重视网络话语及其意义和影响。网络以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为个人意见的表达、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每个人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提供充分实现机会。在网络时代,网络空间成为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不同于传统媒介环境下,社会主流意识与新闻‘把关人’的联手操控往往具有较强权威性。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公共事件中,公众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意见,并形成网络话语被广泛关注。网络话语的发展促使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而形成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网络话语表达在影响公共事件,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2.1.1“水波效应”成就新媒体舆论引导力
不同于过去,媒体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就像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这就是新媒体的所谓“水波效应”。
《人民日报》中一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21万次,在2011年“十大转发微博”中位居第五;QQ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600万网友在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博客都是一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水波效应”。如此效应在用于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时则会产生惊人良好的舆论效应,这一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肩的。汶川地震中网络媒体的即时报道、发布就是“水波效应”的典型例子。
在200 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我国历史鲜有的8.0级大地震中,第一个发出地震消息的是新华网于当地时间14:46分发出的“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 另据万瑞数据的监测显示,5月12日下午15:00—16:00,各家网站的访问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网络媒体在此次报道中不仅迅速高效,而且具有权威性。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政府就通过门户网站和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对震中、震级作了准确播报。与此同时,中央及地方网站上实时更新地震死亡人数,并滚动播出地震相关最新消息。据统计, 自汶川地震发生到5月21日晚上10点,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123000条,腾讯、新浪、搜狐、网易整合发布新闻133000条, 上述八家网站新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 跟帖量达1063万条。这样的新闻发布数量和浏览量, 都令传统媒体无法比肩, 也超过此前任何一次网上重大报道活动。网络当中的博客、播客、论坛等也发挥了强大的功能, 传递了许多个性化的信息, 为抗震救灾营造了积极热烈的网上氛围。据统计, 仅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四家网站共发布博客文章233万篇, 点击量23. 6亿次, 跟贴6132亿条; 论坛发布帖文149万条, 点击量2. 3亿次, 跟帖760 万条。而四家网站发布的新闻稿件为13万条, 跟贴为13万条。可见, 博客和播客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新闻、论坛。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