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作品中国农民和乡村问题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比较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梁鸿作品中国农民和乡村问题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比较

摘 要:梁鸿,当代中国乡愁记录者。自2008 年 起,梁鸿走访了以河南穰县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辐射的穰县农民,先后出版《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和《神圣家族》等作品,呈现了梁庄农民们在不同环境中的身份转变和生存状态,表达了对环境、道德、文明重建的忧虑以及理性的反思和情感介入。本文旨在以《人民文学》设置的“非虚构”栏目为依托,以梁鸿的梁庄叙事为研究对象,从作者在文本的介入状态为角度,对比探究中国农民和乡村问题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比较,发掘文本中的深层隐喻以及当前中国农村问题。73045

毕业论文关键词:梁鸿;乡村空置化;创作心境;人文关怀;隐喻

Abstract: Liang Hong, Chinese contemporary writer, who keeps track of homesickness, has visited the peasants in Rang Country of Henan Province as the center, radiation to the other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ith rational reflection and emotion involvement, her works, which convey her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 morality and rebuilding of civilization, pres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from the peasants in Liangzhuang and their state of survival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which can be seen in her published works Liangzhuang in China, Out of Liangzhuang and Holy Family, and so on。 Based on the column of ‘non-fiction’ from People’s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of the narration about Liangzhuang by Liang Hong, aims to make a contrast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ood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reation about Chinese farmers and that about rural issue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further metaphor in the work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problems about the rural areas in China。

Key words: Liang Hong; rural vacant; creative mood; humanistic care; metaphor

1980年,非虚构小说这个地道的舶来品由董鼎山介绍到国内,虽不乏文学评论工作者探究的目光,但关注者始终寥寥。直至2010年《人民文学》强调“吾土吾民”的情怀开辟“非虚构”专栏开始,“非虚构文学”这个并不新鲜的名词再次重获关注。期间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李娟所写的《羊道》三部曲,描写辽阔荒远的阿勒泰里动人的生活;慕容雪村深入虎穴23天写就的《中国,少了一味药》,带来了江西上饶传销组织的内幕与创伤;贾平凹纪实散文《定西笔记》;梁鸿以穰县吴镇梁庄为依托创作的《梁庄》系列作品等。与此同时,自2010年以来,对非虚构作品的研究其关注点也多为作家的动机访谈、 作品主题的社会价值等,鲜少有就文本的直接审美分析。论文网

在梁鸿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采用社会学界普遍使用的田野调查的态度和工作方法和历史发展的眼光和观点,它是作者以乡村文化重建的具体实践者的身份进行的一种经营乡村文化的实践,因此结合当下中国研究中国现当代乡村空置化问题、探究文人在进行中国农民和乡村问题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比较、通过梁鸿作品中深层的隐喻挖掘中国当代农村问题的深层原因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一 乡村空置化

笔者认为,狭义上的乡村空置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人去楼空、宅基地新旧混杂造成的以姓氏为中心的村庄变为由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的空间形态。广义上的空置化是指乡村土地、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要素“空心”的集合,其本质是乡村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下的人文发展的逆态势。费孝通认为土地是农民的根性,同时,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形态呈“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向外发散与别人联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随着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很多离开梁庄的人家把多年不种的耕地要回去,托人代种代收。不像贾平凹《秦腔》中的夏天义对土地的眷恋执着,很多离乡的青年人甚至用土地和儿女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易”——老人帮忙带孩子,土地交由老人种着。如今梁鸿笔下的梁庄是以宗族姓氏为中心的村庄变成了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1](P84),土地是农民的根性似乎也不再适用,土地与农民之间只剩下利益关系,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也渐渐呈现以“利”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状态。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