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飞天》体态特征创作特点(2)
时间:2021-10-20 21:4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乐舞文化在南北朝随着佛教东传而兴起,唐代是乐舞文化鼎盛时期,敦煌舞得到极大的发展。在明清时期,由于政府采取高压手段,使得敦煌舞蹈素材被封存,舞蹈形象依靠壁画艺术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到了改革开放,敦煌舞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这一时期有一部著名的舞剧作品《丝路花雨》,刚刚解放的人们还不能放弃以前的的观念,所以即使在创作有关于中外友谊交流的舞蹈作品时也难免带上斗争的色彩。迎合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审美,所以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此之后敦煌舞停滞不前,作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观众审美观的提高,处在瓶颈期。直到2008年春晚上《飞天》的播出,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敦煌舞。 2。2 敦煌舞的体态特征 敦煌舞是古典舞的一个分支,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古典舞中的精华,使得自身的艺术内涵和造型理念得到了沉淀和提升,逐渐形成了“形”、“神”、“韵”、“律”的特点,成为区别于其他舞种的重要标准。其内在的体态特征主要呈现在: “形”以冲肋、出胯、歪头所形成的“s”曲线最具象征性。多元化的身体曲线是最为常见的,舞者多是以流畅细腻、韵味十足的风格展现出来,体现出了异域风情与中原风格相结合的舞蹈形态。而古典舞更加强调“拧、倾、圆、曲”,“圆”是其基本的运动轨迹,更讲究“刚柔并济”。 “神”是对敦煌舞蹈精神内涵、艺术理念和情感世界的生动呈现,借助于眼神、表情、灵气的运用呈现出来,尤以眼神具有感染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角色的内心情感皆是通过眼神、表情和心理变化呈现出来的。古典舞则是将眼神,呼吸与意念相结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神”到位了,“形”才能有活力。 “韵”是对敦煌舞内在生命力、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生动概括。在敦煌舞中,舞蹈者塑造飞天形象的时候,演员一般会运行较为深沉、缓慢的呼吸,表现飞天形象的脱俗气质,实现风格化、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有效融合。古典舞则讲究神形兼备,身心并用,内为同一。 “律”主要是从敦煌舞蹈的节律、动态和运动规律方面进行了概括,将敦煌舞形态中的舞姿、动作、舞姿与动作连接过程呈现出来[ ]。诸如: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塑造与表达中,每一个收式舞姿(下合掌)展现的时候,前后动作的连接便将佛教朝拜时候的跪拜动作引入进来,形成了奇特的律动与运动旋律。古典舞律的奇妙之处在于“反律”,欲扬先抑,欲上先下,构成了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动感。 在上述的分析过程中,敦煌舞所具有的“形、神、韵、律”造型特点为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向观众展现出了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风格特色的完美融合,兼具了视觉造型、舞蹈风格、舞蹈思想内涵的多元构建,深深吸引了观众的关注与重视。 3 春晚版《飞天》的审美意蕴及创作特点 3。1 春晚版《飞天》的审美意蕴 舞者们身着金黄色衣衫,头戴金光闪闪的头饰,胸前有精美彩绘,手持长绸,随着风在舞台上或高或低,手的形状绚丽多彩,细长美丽,忽左忽右,像流星一样,变幻莫测的划过天际。手臂姿势多变,出现如反弹琵琶等表示性的舞姿。舞者腰肢柔软,优雅奔放的扭动着,眉眼间柔情似水。《飞天》演出的成功,不仅因为华丽的舞姿与“复活”的舞蹈造型,更是因为她的“失衡美”。舞者们的右脚穿着一只“铁靴子”,靠身体的扭动去对抗万有引力。而其另一只脚则赤足,保持,勾、翘、歪等基本形态。身体基本保持三道弯,妖娆妩媚。舞者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犹如天上人间,美不胜收。文献综述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