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历程与繁盛发展的原因(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解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历程与繁盛发展的原因(2)

八十年代至今,筝乐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在继承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表现的音乐形象也更加多元化。上个世纪出现了更多如《丰收锣鼓》《庆丰年》这样贴近群众生活的风格类型。由于近年来各种中西乐器风格的大融合,各乐器专业的作曲家不再局限于自己专业的器乐作品的创作,而是寻求突破与创新,不仅在古筝传统的五声调式上创新调式,还将许多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移植到筝乐的演奏之中,以服务于更多不同的创作主题,使得筝乐的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加上各作曲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新技法不断涌现,进而产生了如《风之猎》《无境》《如是》这样更多的表现抽象情感的现代筝曲,给古筝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正是这种在传统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使得古筝这件古老的乐器得以在新的时代下仍然充满了生命活力,大放艺术之光。

1   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历程

1。1  传统筝乐技法的发展历史

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她始于秦汉,盛于隋唐,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故又称其为“古筝”。古筝的线条流畅,音域宽广,面板上张弦二十一根,演奏技法多样。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其优美的音色遍布中华大地,甚至流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成为广受民众喜爱的乐器。在古筝发展的过程中,其形制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从早期的只有五根弦的竹制筝,到蒙恬改为十二弦的“瑟”,直至发展到唐宋时期的十三弦、十六弦筝的形制,不断增加的琴弦数量扩大了古筝的音域,最终形成我们今日最为常见的二十一弦古筝。不仅是在形制上的变化,筝乐的技法在流传和创作中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

古筝最早发源于秦地,也就是现如今的陕西一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自成体系的传统流派,这些流派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萌芽与发展,离不开当地民间传统音乐的影响,它们的筝乐作品大都吸收融合了当地的戏曲、小调和说唱音乐等,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演奏技法,如“郑卫之音”的河南筝、“齐鲁大板”的山东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以及“真秦之声”的陕西筝等等。这些不同地域衍生出来的古筝流派,不仅象征着各地筝乐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也成为各地域音乐特征的代表,颇具研究意义。所以提到筝乐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古筝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几大流派,这些流派由于地域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技法和旋律特色。各流派虽然演奏技法都有差异,但都是以“左手司按、右手司弹”的方式演奏古筝,即右手活动于琴码的右侧区域,主要通过大指和食指的演奏控制旋律的强弱变化,弹奏简单的单音,左手在筝码的左边区域做少量的滑颤,起到装饰右手的演奏旋律或改变旋律音高的任务。这也是古筝最早的演奏手法。且各流派的筝乐在结构上也多为单乐段的结构,篇幅较短,表现力较弱,塑造的音乐情绪也较为单一。

建国前的民间音乐,主要依靠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和代代相传,并没有正规系统的教授方式,筝乐技法的发展也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演奏基础上。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政治等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古筝这类传统的民族乐器大放异彩。文献综述

1。2  五十年代后筝乐技法的发展状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古筝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由于政府的支持,发掘并扶持了传统音乐的艺术家,加上各种外来音乐的大量涌入,与传统的民族器乐相互借鉴吸收,使得各民族乐器又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筝乐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也开始对本流派的音乐特色和演奏技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以发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如陕西筝派的艺术家为了促进筝艺事业的繁荣、培养演奏人才,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通过对秦筝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弹奏技艺的改良,创编了大量筝曲,这些筝曲不仅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使人们对古筝有了新的认识。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