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运之河》中合唱的作用(2)
时间:2021-11-07 21:1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 剧中合唱与其他演唱形式的关系 本剧由合唱起,并由合唱终。由于剧情的需要,演员众多。所以就产生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其他演唱形式之间的互相交织。这些交织不但能增强戏剧表达的效果,也对歌剧的音响织体进行了发展和丰富,从而增加歌剧的表现力。 独唱、重唱在本部歌剧中占大部分,所以避免不了的要和合唱发生交织。而独唱、重唱与合唱的关系则是有以下几种: 1、衬托关系。合唱中掺杂着独唱、重唱。双方角色立场独立存在,互不干扰,往往是想表达一致的情感或相反的情感;2、主从关系。合唱顺应着独唱、重唱的感情基调,歌词甚至曲调,双方往往处于同一立场;3、对比关系。合唱与独唱、重唱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立场,运用这种对比可以很直接的看出两者的差别,从而透过两者看到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例如第二幕的麻胡子以及他的随从与合唱队扮演的广大劳工。 2。1 衬托关系 这种衬托的关系,在歌剧中大多出现在抒情或者紧张的气氛中。例如第三幕【55-冤魂合唱】秀秀与众寡妇之间——他们立场相同,感情相似,扮演的都是失去父母兄弟的寡妇。合唱作为衬托,速度平缓,声音低沉,音高和节拍变化小;而独唱部分则是伤心欲绝,情绪时而激动、时而低沉,音高和节拍变化稍大。这时合唱的作用就是铺垫秀秀的基础感情线条。在第四幕中,冲入宫中的士兵和身不由己的杨广便是相反的感情基调,前者是想杀杨广,报仇雪恨,荣归故里;后者是绝望地等待死亡,为自己犯下的错救赎。士兵那统一、具有杀气的呐喊,反衬出杨广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与悲壮。两者鲜明的对比,塑造出一个具有君王气质,敢做敢当,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的杨广。文献综述 2。2 主从关系 主从关系在这部歌剧中运用很多,作用也各不相同。例如第三幕中李渊、八王子与合唱队扮演的起义的百姓。百姓饱受压迫,终于起兵造反;而八王子和李渊顺应天意民心,带领人民起义。他们的立场相同,而李渊是他们的帝王,所以百姓拥戴李渊,这时合唱必须应和着八王子和李渊的感情。“替天施仁,废昏立明”是在李渊的带领下喊出的口号,主从关系非常明显。在第一幕,杨广、宇文化及与合唱队扮演的大臣之间存在不寻常的主从关系:一方面大臣和宇文化及同流合污;另一方面通过“阿谀奉承”人数的递增、平庸的唱调,突出只有大臣才有的独特的性格——盲目跟风腐败、溜须拍马,而在杨广生气时却一言不敢发。作曲家的这种手法,无论是在音乐性格还是戏剧性上都有着很好的效果,非常简单地几小节合唱就描写出当时的腐败风气,运用独唱、重唱与合唱交织的主从关系而产生的另一种效果,增加这里的戏剧性。 2。3 对比关系 剧中的对比关系,主要是在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第二幕中百姓被征挖河,开始便是痛苦的哀嚎声:第二拍弱起,增三和弦、大三和弦、增三和弦形成四个声部的三连音,紧接着四分音符的减三和弦,然后半音下行,落到E、G音上,形成小三度。反复一次后由降E和G开始半音下行,一系列不和谐的音程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谱例1) 而后当人们想到修完河可以回到家园时,麻胡子的出现打破了美好的愿望,这时强烈的对比性让人看到了皮鞭下的劳工更加的可怜,卑微。这里的合唱与重唱、独唱的出现更加具有冲突性。第三幕河工挖河,死伤无数后,剩余的人“修罢运河腰未直,一步一拜再拉纤”,变成了纤夫替杨广“拉来龙舟和水殿”。而杨广此时浑然不知,因为宇文化及的欺瞒,还以为真的是莺歌燕舞,天下太平。这时,男声合唱的纤夫唱段和女声合唱的宫女唱段形成本剧中最大最鲜明的对比。先是出现的男声合唱,“嗨哟”两个字,本应该很有力量感,但是此处是低沉地叹息一般,本应该是上行的旋律,在强拍却是直接下行,给人一种脱力感,然后一系列的低沉的“嗨哟嗨”不需要过多语言描述,那种悲苦、筋疲力尽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声音渐弱,纤夫逐渐走远。随后音乐变得优美起来,杨广面对如此美景,与皇后吟诗作赋,女声合唱随萧后之后出,此时合唱是为了增加场景色彩,与之前纤夫的悲苦作出对比,也与之后百姓告御状被宇文化及强行拦下做好对比的铺垫。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