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学角度看《文心雕龙·神思》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4)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写作学角度看《文心雕龙·神思》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4)

(一)文思与语言的关系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思维和情感的关系,其中也涉及语言、思维、情感之间的关系,即“表达问题”。刘美森先生指出:“在《神思》篇中,刘勰敏锐地发现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不平衡性,并对此作了论述”。[7]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1](P102)这就是说在想象开始的时候,千头万绪,各种物象都萌发出来。虽有规矩可循,但不像雕刻时那样循规蹈矩。所以这样就会造成一种“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既乎篇成,半则心始”的情况。写出来的东西跟作者本来的思想活动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刘勰也给出了他的释义:“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1](P103)这就是说,语言文字有时候会和思想产生脱节,甚至有些心理活动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凭空产生新奇的想象,但要写成真正的文字形式就很难了。因此,本来巧妙的文思一到写成现实作品就失去了原有的妙趣。

这段论述告诉我们,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不但要有良好的艺术构思能力,而且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丰富自己语言的储备。作为写作主体的个人,要丰富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如:生活修养,学识修养,审美修养等。[10](P494)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在需要写作时,准确高效地捕捉到恰当的词去表情达意。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二)文思的快慢之别

刘勰在文思与语言的关系的基础上还发现了人的思维有敏捷和迟钝之分。“人之禀才,迟速异分。”司马相如、桓谭、王充、左思、张衡等人写文章,虽然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但历时较长,这些人是属于构思缓慢的;而刘安、曹植、枚皋、王璨等人,为文一气呵成,他们是属于文思敏捷的。这说明了:一、人的思维受到先天的影响。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有且只有人类才有,必然受到很多先天因素的影响。二、,决定人脑思维的主要因素不是生理结构,而是大脑的意识活动。所以刘勰一再强调“才”字,即自我的才华知识:“酌理以富才”、“人之禀才,迟速异分”、“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不仅是刘勰,历史上几乎所有文人都在强调“才”的重要。而刘勰的看法与现代写作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写作学在运思方法上也提出了发散型运思、聚合型思维等。前面我们提到刘勰在《神思》篇中写到“万涂竞萌”,说明写作主体的思维没有稳定的方向,千万的思绪在霎时间涌上心头,呈现多方向、多角度的杂乱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说明写作主体的思维活动正处于在天地间任意遨游的状态,写作主体的思维活动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刘勰所说的这种思维活动属于发散型思维。那些文思敏捷之人,大都有着良好的发散型思维。而《神思》中还有另外一段描述: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这是在写作中经常碰到的两种情况。假如写作之人见识浅陋,匮乏阅历就会出现“理郁”即思路不通的情况;但是,假如写作主体贪多务得,不作任何归纳整理,那就陷入了思维的泥潭。因此刘勰提出了解决办法:博而能一。所谓“博”就是深层次地去了解世间万物,博闻强识;“一”就是说要从纷繁复杂的世事纷扰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找到一个统摄全局的“一定点”——共同点。“博”是基础,“一”是目的。这些论述都符合聚合型思维的特点,并且充满着辩证的魅力。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