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耶路撒冷》看70后写作夹缝中生长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徐则臣《耶路撒冷》看70后写作夹缝中生长

摘要:徐则臣所著《耶路撒冷》堪称“一代人的心灵史”,竖起70后创作的标杆,成为突围的代表作。从徐则臣深入,我们发现70后一代作家是慢慢生长的,与此同时,他们的处境也是相当尴尬的,精神无所依托,生存与创作同样面临挑战。但是多年来他们依然能一直在文坛默默耕耘,展现属于他们的魅力,而今他们正在新世纪逐渐崭露头角,不得不说他们已经成功突围。74342

Abstract:Jersualem the book of Xu Zechen , which is called "the history of a generation of people's spiritual history ", put up "post-70"writers to become breakthrough masterpiece。 From Xu Zechen depth, we found that "post-70"writers are growing slowly, while their situation is quite embarrassing, nothing to rely on the spirit of survival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ame challenges。 But over the years they have been able to remain quietly in the literary world, to show part of their charm。 Nowadays, they are gradually emerging in the new century and showing their charm。 We have to say that they have successfully breakthrough。

关键词:徐则臣;70后作家;夹缝;生长

Key words:Xu Zechen; 70 after the writer; cracks; Growth

徐则臣新作《耶路撒冷》评论界评价颇高,显露出了不一样的锋芒,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之一,为70后添彩不少。必须正视的是,70后作家在纯文学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是“中国文学真正承上启下的一代”,[1](P5)他们的成长与写作势必会影响一代新人,“70后的真正崛起,对于未来中国文学的意义不可低估”。[2](P5)撇去70后的重要性与光辉,其实他们是艰难生长的一代,在他们之前有50、60后作家摇旗呐喊,在文坛引领风骚,在他们之后又冒出80后作家把脉市场,成为新一代的宠儿。而70后作家好像被直接跳过,“成为空挡”。[3](P5)     

一 、《耶路撒冷》一代人的心灵史

《耶路撒冷》是徐则臣耗时六年所作长篇,堪称“一代人的心灵史”,是他小说的集大成,同时也是70后的成熟之作。

《耶路撒冷》讲述的是初平阳为了筹集去耶路撒冷的学费而返乡卖大和堂,回乡途中与儿时的小伙伴相遇的事情。其间展现了他们各自的人生境遇,显现了70后这代人的精神世界。

比较引人瞩目的首先是它的结构,全书共11章,使用故事中的主人公来命名各章节,并且把景天赐作为分界线使小说章节呈现对称扇形分布。《耶路撒冷》小说结构不同以往,梁鸿说“它具有略萨所言的总体小说的特征,文体的交叉互补和语言的变化多端形成叙事空间的多重性,嵌套并置残缺互补,它们在一起构成一张蛛网。”[4] 宁肯认为这是一种锯齿状的结构“这五组人物以每个人物为重心,讲述这个世界……这五组人物每个人物讲到一半先放下,讲到第五个的时候形成了一个锯齿状,然后从中心开始,又形成了两个锯齿状进行咬合的一个场景。”[5] 不论是总体小说的蛛网结构,还是锯齿结构,都表明徐则臣在结构上的创新。这又不仅是在书写他们五个人时所使用的结构,整部小说的结构也很特别。一边是主要人物的故事,一边是初平阳70后专栏写作的文章,在《京华晚报》主题专栏“我们这一代”上写作,结合个人经历,谈论当下70后所流行的议题。专栏文章恰恰又是表现五个人或者说是对70后这个群体遇到一些问题的思考,表现他们内心的挣扎,同时又是试着去解答和探讨,与小说其他部分形成呼应。如小说中《到世界去》专栏是紧跟着《初平阳》后的,是源于傻子铜钱嚷嚷着要到世界去而开始,这让初平阳想到自己的出走,想到他们这代人共同的一个现象:到世界去!表现的是70后这代人出走问题,“‘到世界去’已经成了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6](P29)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及《凤凰男》思考的是70后这代人的爱情观与婚姻问题。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可以感觉到徐则臣在小说创作上的积极探讨。论文网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