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事件中的政务微博舆论引导(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突发性事件中的政务微博舆论引导(2)

     突发性事件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定时,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事,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就会通过媒体被广泛传播。公众不会仅局限于对表面信息的满足,他们会渴望得到更多关于该事件的前因后果,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又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此类突发性事件。在这个时候,政府所发表的有关该事件的声明,对公众如何判断、发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舆论

     在汉字出现之前,我国口头语言中并没有舆论这个概念。“舆”字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但它的含义是一种车子。后来,舆字和人连用转化为造车的人,称为舆人。《周记•考工记•舆人》中说,“舆人为车”,即舆人制造车子。到春秋战国末期,舆人这个词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取得“下等人”的含义。[1]

     “舆人”这个词出现不久,在表达下层意见的概念中产生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谤”、“舆人之谋”等概念,并逐渐广泛的应用起来,与“舆人”同用的还有“国人”的概念,“国人”往往指的是地位较高或敢于起来反对国君暴政的人,他们通常住在国城内,有一定的财产和自由身份,对国家政事民情了解较多,也特别关心。“国人之患”、“国人之谤”等表达的是早期市民阶层的众人意见,具有强大的威力,显示了民间舆论在奴隶制社会对权力机构的监督作用。[2]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舆论”概念的形成前后共经历了600多年,直到三国时代,人们才把舆字和论字连用,出现了“舆论”一词。我国最早使用“舆论”一词的典籍是《三国志》在我国封建时代,表达舆论概念还有其他几种方式,从六朝时期开始,士大夫阶层还用清议、清谈代表舆论,并一直沿用到清代。此外,从古到今,人们还习惯于把舆论称为“公论”、“公议”、“公言”。辛亥前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意识风起云涌,许多活动家、政治家和作家开始使用“民意”这一概念表达舆论的含义。但“民意”不单纯指“共同意见”,主要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统一意志。[3]

         西方把舆论称为“公共意见”,这种说法的出现晚于中国舆论一词的产生将近1500年,西方公众概念的形成是以1762年卢梭发表的《社会契约论》书为标志,在英语系国家中,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一词出现于1781年。[4]

     从舆论一词出现至今,不同的学者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也有共通之处。首先,它是公众表达出来的公开性的言论或意见,其次,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观点。最后,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