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粉丝效应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策略及意义(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将粉丝效应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策略及意义(2)

一、“粉丝效应”概念的界定及青少年“粉丝”特征

(一)“粉丝效应”概念的界定

“粉丝”是英语“fans”的中文翻译,谐意有谐音。[1]“fan”的原意为:迷,狂热者,或是某人的支持者。我们热衷于某种事物,例如一件漂亮的衣服或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这些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是这些东西的迷,我们喜爱它认同它,但绝不是一副疯狂迷恋,非他不可的架势,只有过度的迷恋,过度的喜爱,才能被称之为“迷”,由此我们需要思考,到底怎样的行为才算的上是过度呢?重复性的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拥有某位偶像明星的全部影像资料,并且不惜一切的继续购买等等,这便称之为“过度”,“过度”是成为“粉丝”的重点[2]。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过度性,也许所谓的“粉丝”也就不会存在了。

“效应”一词,在新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而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在本文里所定义的“粉丝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就集体活动,是一种具有相同兴趣和共同喜好的人或事物的粉丝们,对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物狂热追逐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具有覆盖人群广,发展速度快,传播效率高,影响范围大的特点。

(二)青少年“粉丝”特征 

1。心理特征

   (1)从众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追求个性独立,渴望能够融入群体并得到群体中他人的认同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其“追星”的过程中,这种从众心理表现的就越发明显。试想,当周围的同学们都在谈论吴亦凡、鹿晗、angalebaby,而你却一脸茫然,当朋友们都在讨论着《中国好声音》中的歌手,讨论《中国好歌曲》中哪首歌曲好听时,你连听都没有听过,这该是多么“out”的一件事啊。由此看出,“粉丝效应”是潜移默化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的,许多之前对追星并没有兴致的中学生们,会在周围环境影响下,逐渐的迷恋上了大家所喜欢的偶像或者事物,从而造成粉丝大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青少年粉丝越来越多的局面。

   (2)宣泄心理

处于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在家里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在学校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沉重的学业使他们的神经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只有将内心的压力排泄出去,才能缓解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于是人们会通过发泄或者是大声喊叫来减轻或者消除压力,从而恢复心理平衡。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抗压能力不强,追星等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并释放自己的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会通过崇拜偶像来减轻压力,缓解紧张情绪。论文网

2。行为特征

   (1)消费性

青少年“粉丝”们由于学业任务繁重,并没有很多时间去参加偶像的演唱会或者是歌友见面会,大多数同学会通过消费或者是关注微博来拥护自己的偶像,很多是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家长对于孩子的“扶持力度”也比较大,于是这些“小粉丝”就有条件和机会去忠诚的支持自己的偶像,倾其所有的购买自己崇拜的明星代言的产品,为其购买礼物等等。[3]

   (2)模仿性

“偶像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融入社会的重要媒介,帮助青少年在青春期避免易出现的角色混乱,保持心理平衡…”[4]中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及喜爱,一般情况下常常表现在为行为上模仿偶像,例如:唱偶像唱的歌,学偶像走路讲话的样子,甚至是从穿衣打扮上改变自己,追逐偶像。有的粉丝有时候会特别欣赏动画片,电视、电影的角色,因而会把自己直接装扮成角色的样子,另外一部分是模仿偶像的才能,他们会演唱偶像的歌曲,模仿偶像的声音,如:现在热播的韩剧《太阳的后裔》中男主角柳时镇,一身韩国军队制服成了万千中学生模仿的对象,他走路的样子,微笑的表情,都被同学们模仿的淋漓尽致。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