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环境下电力产业不同类型企业绩效差异研究(2)
时间:2017-06-22 19:4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力市场结构的单一化严重制约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并导致中国长达20年的电力 短缺。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发展电力产业,到1995年电 力短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1997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电力体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并明确确立改革的方向为“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2002年国务院颁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标志着中国电力体制进入市场化改革。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2006年国家电监委制定的“十一五”电力改革8 项核心内容和重点任务中,还包括处理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加快建设区域电力市场、深化农村电力改革、电力法和配套法规修订、电力企业重组、输配电价改革、政府监管体制和对电力行业规划体制的完善等。 2008年金融危机对电力产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此本文对电力产业不同类型企业绩效进行了探讨,考察不同类型应对危机的有效性。 1.2 研究意义 本文的选题无论在学术理论还是政策实践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价值。从学术研究来看,对经济绩效的追求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用意义上来看,由于中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仍然是中国电力产业的主题和第一要务。分析不同类型企业绩效差异及应对危机的有效性,对发现电力行业绩效改善,对进一步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述所述,本文的选题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新颖性,同时也满足了具有现实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电力产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电力产业采用的是“国家投资、独家办电”的政策,属于国家垄断经营模式。1987年,出台了电力体制改革的原则:“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1988年,能源部正式成立,在网省电力管理局、电力工业局的基础上成立电力集团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由此,实现了电力产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性管理职能的初步分开。1993年3月,撤消能源部,第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国务院批准的组建电力部的指导思想是:“政企职责分开,大力简政放权,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加强规划、协调、监督、服务职能;精简内设机构和编制,合理配置职能,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实事求是,平稳过渡,合理分流富裕人员。”1995年,允许外商投资电力项目,“独家办电”的垄断体制开始打破,电力市场多元化投资主体进步形成。 1997年1月,由国家电力部改制而来的国家电力公司的挂牌成立,标志着第二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开始。1998年3月,电力部正式被国务院撤销,其管电的职责移交给国家经贸委电力司,电力行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负责,国家电力公司行使企业职能,承担国有资产经营职能和企业经营管理职能。这一轮改革中,政府对电力行业的管理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管理。电力企业也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其性质发生了由政府附属变成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的根本性转变。区域和省电力公司大多是股份公司,其股东也是多元化的,包括-些私人和国外机构投资者。 200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由国家计委提出的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次年10月中国电力监管委员会宣布成立。2002年12月29日,中国电力新组建的11家公司正式宣告挂牌,这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次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其结果是,在发电行业形成了多个市场竞争主体构成的市场结构,形成了两大层面的竞争,一是发电资产重组后形成的发电集团的竞争;二是其他国有发电集团公司和地方投资的发电公司的竞争。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