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特征(3)
时间:2022-08-07 09:3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歌词内涵 这首歌词极其注重抒情色彩,也具有很强的控诉性。歌词在一开始就运用了文学上面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自己的家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1]虽然简单,但是唱出来大家浅显易懂,明白在说什么,而且感觉东北很美丽,色彩对比明显,格调鲜明,唱出了东北人的豪迈与不羁。紧接着“那里有”,“那里”与自己所在之地相对,家乡这么美丽,可是我却不在家乡,不禁使人想到为什么呢?又唱出“森林煤矿”、“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自己的家乡物产丰富,天府之国,家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让人们向往,表现了对乡土的一片热爱之情。简短明了的旁白,为我们画出了美丽富饶的东北大致景象,以及看似平淡却朴实无华的平民生活着实让人羡慕。接下来“我的同胞”、“衰老的爹娘”,首次说明自己的痛苦,直接而不含蓄第一次呐喊,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爹娘,离开了这样的乐土苦不堪言,前后对比,哀怨之情溢于言表。论文网 图 1 第二部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1]说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就是自从九一八事变后,那一个让人想起来就悲伤的时刻,我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抛下了我们家乡的宝藏,无奈流亡在外,回不去我那可爱的家乡,无奈之情让人同情。“九·一八”用了连续两声呼号,九一八,就是日本人的侵略让我们失去了家乡,日本人对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突出“流浪”与“整日价在关内”连着写,表达了逃亡者整日漂流在外,居无定所,流浪在外,所受的苦难只有自己明白,加强语气,强调感情。也为后来发愤图强,暗下决心赶走侵略者,回到家乡埋下了伏笔,家乡在日军的糟蹋下,自己却流亡在外没有办法反击,丧权辱国的耻辱埋在心里,心里很是苦闷。(如图2) 图 2 最后一部分是这首歌的高潮,也是最明显的地方。“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1]到了这里,我们不是再唱这件事情,而是感情进一步激化,达到高潮,盼望的眼睛望眼欲穿,哪一个年?哪一个月?谁能告诉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们的家乡,感觉遥遥无期的等待,没有一丝希望,画面感奇强,听到这样的歌声,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流浪者面朝东北,泪流满面,望眼欲穿的家乡,又在哪年哪日回到你的怀抱?这样的歌曲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动容,歌词极具感染力,字字叩击着人们的心灵。(如图3) 图表3 (二)旋律特点 《松花江上》的主旋律一直是没有变过的,无论是原来的曲子还是钢琴改编曲,主旋律在3/4上进行,中间不断出现4/4、2/4、3/8、6/8、9/8,节拍很多,容易出错,所以在歌唱时需要多加注意,虽然钢琴曲《松花江上》的节拍跌宕起伏,但主旋律的节奏是没有太多的变化,演奏时心里不要忘了旋律本身的节奏。一定记得歌曲原来的样子,需要指出的是中部里节奏从3/8到9/8到6/8再回到3/4,这样的变化并不是简单地变缓,而是为紧接着的情绪爆发而酝酿情绪,奠定基础,万不可放松警惕。《松花江上》和一般的歌曲一样,从刚开始轻声吟唱,到最后的情绪爆发,最后回归平静,一切也随着拉下帷幕。情绪与旋律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我们借助旋律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也需要感情去支撑旋律,所以两者是互为表里的,这是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之处。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