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今相声艺术发展的困境及突破(3)
时间:2016-12-15 10:3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传统相声中的“情节”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相声的包袱常常给观众提供假象,而将真相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促使观众主动进行思考,因而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思想交流。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不再享有评书演员那种“说书先生”的地位,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可以对事物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种来自多方面的不同意见,既构成了相声形式上的特点,又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的来源。在这里,演员的一切言谈话语都要接受另一个演员和广大观众的严格检验,他的种种故弄玄虚、自相矛盾、荒诞夸张、逻辑混乱的话语都逃不过观众的耳朵,他往往因“出乖露丑受”到哄堂大笑,处于下不来台的尴尬境地。观众则通过笑声感觉到自己在心理上的优势,并在笑声中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声的表演和欣赏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双向的,十分密切。这一特点是与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话的形式分不开的。这种形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由此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总而言之,相声在内容上是喜剧艺术,在形式上则是对话的艺术,这两大特点,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二)相声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相声界通常认为以马三立为代表的“马派”、以常连安为代表的“常派”、以侯宝林为代表的“候派”、以刘宝瑞为代表的“刘派”是当今相声的四大流派。 马派主要代表是马三立、马志明父子二人,通常以自嘲的口气,讲述一些下层小人物的故事。遗憾的时候都没有得到马老的真传,即便是他儿子也没能在他之后继续延续,马派相声已经断了血脉。到后来,马派主要是说以马季为首的相声流派,马季的相声表演独具艺术风格特色。马季以“说”见长,叙述语言洋洋洒洒,富于变化。嘴皮子利索,功底深厚。师承于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又结合自身特点,有所创新。王决《笑苑名家——马季》一文中精辟地概括了马季的艺术风格特色;“舞台作风潇洒,表演亲切热情,语言幽默谐趣,动作舒展自如。真正做到了寓庄于谐,寓教于乐。”[3]马季为发展歌颂相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常派,创始人常连安创立门派后,常宝堃才真正将常派扬名天下,关于常宝堃的艺术风格,陈笑暇曾经这样的概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他形成了热情、欢快、明朗、机智的表演风格,使用语言通俗晓畅,生动活泼,能随着不同内容灵活地变化语气、声调,惟妙惟肖地摹拟出各阶层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物,富有形象感染力。其表情动作既夸张又有实感,深入浅出,悦目动容,能使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观众较容易的接受其表述内容,行话所谓‘皮薄’。”[4] 只可惜英年早逝。虽弟子众多但也都表现平平,到第四代几乎断绝。 候派通常被称作京派,侯宝林、侯耀文、师胜杰都是这个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大气,稍有清门的行风。侯派相声以“柳活儿”见长。侯宝林天赋一副好嗓子,清亮甜润,又有超凡的摹拟本领,尤其是自幼打下京剧的功底,学来更是得心应手。艺人谚语云:“像不像,三分样。”艺人也常常说:“要是我学谁像谁,您就甭听我的了。”侯宝林敢当着马连良学马连良的唱,学的还是马派名剧《四进士》里宋士杰唱的“三杯酒下咽喉把大事误了”得到马连良很高的赞许。艺海无涯勤作舟。精湛绝伦的本事来自一点一滴、一板一眼的刻苦磨练。侯宝林本来不会越剧,南方的越剧团到北方演出,他就跟随剧团的演出去学习,由于他十分刻苦和用心,最终学唱越剧也成为他的一绝。他的摹拟本领更充分地体现在“学”的方面,不论方言还是货声,都学得毫厘不爽,刻意追求艺术美。《戏剧与方言》里要学北京土话、山东方言、上海方言、河南方言、山西方言、绍兴方言、苏州方言,一字一句都不能走样,稍有差池,扫了观众的兴,哪还有美感可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练老舍名剧《茶馆》,都请他去鉴别货声。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