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今相声艺术发展的困境及突破(4)
时间:2016-12-15 10:3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刘派代表人物是刘宝瑞,单口一绝。相声界公认的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他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在台上他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辅以手势,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能做到平整而不温,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刘宝瑞不仅个人艺术得道,其弟子也是名门天下。殷文硕、高洪顺、刑文昭、王文林等都是很有名气的弟子(刑文昭风格略有差异)。刘宝瑞的相声艺术也让弟子得以继承。但是徒孙辈的就没人愿意继续继承了。 三、相声艺术在当前文艺形式下遇到的瓶颈和困境 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当中的新作品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是越来越少,相声内容上针砭时弊的也是凤毛麟角,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相声曾经的辉煌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究其原因,不过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承前启后的人才 衡量相声队伍的实力,不外乎质和量两个方面。近年来,相声队伍大为扩充,空前壮大,可以说是数以百计。数量相当可观,关键在于质的方面。从总体看,这支相声演员队伍年轻人多,业余的多,基本功薄弱的多。这“三多”并不能与艺术水平高低直接挂钩,却蕴含着某些危机因素。 从艺术角度看,这支队伍可以概括为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就是堪做中流砥柱的和不堪入目的都占少数,大量的平平淡淡,处于可上可下的变化过程之中。两头虽小,却持别值得注意。不堪入流的属极少数,但能量和影响均不可低估,有所谓“一块臭肉坏了一锅好汤”之势。那些堪做中流砥柱的中青年演员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得失、成败决定着相声艺术事业的命运和前途。在数以百计的相声演员队伍中间,真正的尖子充其量是数以十计,实在少得可怜。在他们身上,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技艺不够全面。回顾前辈相声演员,凡在观众中享有盛名者,无一不是“说、学、逗、唱”,样样皆通,而且是样样皆精。而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尖子演员却达不到,往往偏执一门,其它三门稀松平常。二是缺少绝活。前辈相声艺人不仅“说、学、逗、唱”全面发展,而且有在此基础上的一招鲜。如侯宝林的“唱”,马三立的“贯口”,朱相臣的冷面滑稽,白全福的面部表情和肌肉动作等。对比之下,目前的一些尖子演员功夫不绝,一招鲜的鲜不够,是相声艺术魅力消褪的重要根源。三是缺少鲜明的艺术风格针色,却又有着令人惋惜的缺憾。有的演员台风热情,本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火爆风格,可惜不能正确掌握火候,忘乎所以,一地闹,越闹越浮浅,越闹越惹人心烦。 (二)缺乏出类拔萃的优秀作品 京剧名琴师徐兰沅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5]相声也是这样。相声艺术流传百年以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是积累了大批的艺术珍品。即所谓传统相声宝库,它不仅是单纯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印记,而且是相声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蕴含着相声创作和表演的经验和教训,成败和得失,为新相声的编演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二是充当脚本和课本,既可作为尚未登堂入室的演员的教材,又可作为登台演出的脚本;三是凝聚着相声艺术技巧的精华。传统相声宝库并非安乐窝,必须经常以新的成果加以充实。如果以为徜徉其间就可以万事大吉,那是十足的幻想。任何停顿,都意着倒退和滑向危机,遗憾的是,近年来的情况表明,人们习惯称之为保留节目的优秀相声,犹如凤毛鳞角,少得可怜。新编相声作品的状况究竟如何呢?不是两头小,中间大,而是一头小,另一头和中间大。一头小,就是出类拔萃的作品少,另一头和中间大,就是水平一般、尚可一看的作品和平庸低劣、不忍卒听的作品占相当大的比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新相声创作中质和量的比例严重失调,筛选优秀相声简直比淘金还难。一些应景式的优秀相声评选活动,也常常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搞起来热闹一时,顷刻间湮消云散。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涉及的问题很多,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作队伍问题。专业相声创作人员甚少,有人估计全国不到十人,根本构不成队伍。业余创作队伍入数不少,但艺术水平跟不上去,其成果难得演出和发表,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挫伤了积极性。二是相声创作的物质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创作电影或电视剧本,可以拿到上演报酬;创作小说或散文,也可以得到一些稿酬。唯独相声作品,发表和上演难度本来就大,即使获得这样的机会,收人也少得可怜。一旦相声脚本在笑星手里走红,就变成了笑星的摇钱树。笑星的二度创作常常带来成千上万的丰厚收入,而相声作者只有望着人家的“不尽金钱滚滚来”兴叹。长此以往,只管耕耘,不计收获的入越来越少;三是题材范围狭窄,浮光掠影。那些有可能保留下来的长线题材少,而赶任务、赶浪头的即兴之作多。喧闹一番,速生速朽,到头来犹如狗熊掰棒子──两手空空。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