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透明质酸酶的降解机制
透明质酸酶不具有底物特异性,除了HA,部分能降解软骨素(Chondroitin,Ch)和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hs)。链球菌等致病菌可利用透明质酸酶降解宿主细胞外间质的主要成分HA,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促进入侵。细菌透明质酸酶以不饱和双糖为终产物,一些其他的酶可将这些双糖降解为单糖作为碳源和能源被细菌利用。为细菌提供碳源和能源可能是HA被降解为不饱和双糖的原因[4]。因为双糖分子小,便于运输以及进一步分解利用,形成的不饱和双键比起水解产物中的单键更便于进一步反应,利于降解。不饱和双糖与饱和双糖的构象显著不同,更利于反应。
基于HAase的晶体结构及酶与HA寡糖复合体晶体结构的研究,HA 结合和降解的机制称为质子施受(proton acceptance and donation,PAD)[5], 并且表明是以β-消去方式进行性降解HA[6]。最初,透明质酸酶可能随机与HA的结合,将其切为2段,其中含有不饱和双键的片段(即含有原HA还原端的片段)离开酶的活性中心,而含有原HA非还原端的片段留在催化裂口中,并移动1个双糖单位,继续进行下一轮降解。这样,每次在还原端产生1个不饱和双糖并离开,留下的非还原端片段移动1个双糖单位再继续降解,直到整个片段完全降解。关于降解方向,文献中出现不同的结论。对酶与底物复合物结构的研究表明,降解是从HA链的还原端向非还原端进行,而Baker等[7]通过分析降解产物,认为降解是从非还原端向还原端进行,该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1.1.3 透明质酸酶的结构
近年开始用X-射线晶体衍射法研究透明质酸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目前报道的有Streptococcus P,zeumoniae和S. agalaCtiae(Group B streptococcus,GBS)透明质酸酶。
完整的细菌透明质酸酶包含4个结构域:N末端的糖结合域,间隔域,催化反应域,最后是C末端调节域,两个末端结构域与相邻结构域间由一段连接多肽相连(图1-1)[8]。然而,从重组的E. coli得到的完整长度的透明质酸酶不稳定,会发生自动水解。稳定状态的酶由C末端的两个结构域构成,其中催化反应域由α-螺旋结构构成,一般称为α-结构域, C末端调节域则由β-片层结构构成,一般称为β-结构域。
图1-1 细菌透明质酸酶结构域示意图[8]
Figure 1-1 Schematic diagram of bacterial hyaluronidase domains [8]
α-结构域有一个带正电荷的疏水性裂口横贯其中,带负电荷的疏水性底物HA即在此裂口中被结合、降解。催化裂口只能容纳3个双糖结构进入。酶的活性中心位于裂口中间最窄处,由Asn349,His399及Tyr408(S. pneumonia透明质酸酶氨基酸序列号)3个残基组成。β-结构域的作用类似一寓门,调节底物(HA/Ch/Chs)到达催化部位。完整长度的酶在N末端还包括2个结构域,均为β-片层结构。第1个是糖结合域,大概是加强细菌透明质酸酶与底物间的亲和力的。第2个结构域较小,作为间隔域将α-结构域与N末端糖结合域隔开。
1.1.4 透明质酸酶的作用
透明质酸酶参与了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活动,与透明质酸合成酶一起在透明质酸的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在玻璃体内文持透明质酸代谢,保持其凝胶状态;协助毒素扩散,为病原体在宿主细胞表面提供直接接触的机会;部分恶性肿瘤的发展中发现了大量透明质酸寡聚糖的存在,目前认为是透明质酸酶在其中活动的结果;使用抗癌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加入透明质酸酶后可使原已发生耐药的肿瘤重新变敏感。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局麻效果:透明质酸酶可通过降解组织中的HA,增加膜的通透性,降低黏度,促进注射液的扩散,这些现象称为透明质酸酶的扩散作用。基于这一性质,透明质酸酶可应用于治疗过程,以加快吸收速度,促进注射液吸收[9] ,提高局麻效果,并且防止皮下及肌肉注射后组织的破坏。用于人体能暂时降低细胞间质的粘性,可促使皮下输液、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而利于吸收。作为麻醉辅剂该酶还可加速局部麻醉药物发挥效应的时间,加大麻醉剂的扩散,使麻醉效果更彻底,显著降低患者疼痛体验分数,进而增加眼科手术安全性。 透明质酸酶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3):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1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