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玉米发展迅速,但生产水平仍落后于我国玉米主产区。在选用耐密品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光温热资源的利用率,依靠群体发挥增产潜力是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选择生产中推广面积较大的高产品种19个,设置低、中、高三个密度水平,通过不同种植密度下夏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形成的特点,分析不同品种的耐密性差异,并筛选出适宜该地区大田生产的耐密植宜机收玉米品种及其适宜种植密度,以期提高该地区玉米产量及机械化收获水平,解决该区玉米低产、低效的问题,并为长江中下游玉米区的区域化合理布局与耐密植宜机收品种评定指标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6年在连云港市东辛农场进行。以市场上大面积推广的高产耐密品种(苏玉24、苏玉29、苏玉37、苏玉41、登海605、登海618、登海3622、伟科702、郑单958、蠡玉37、浚单20、、宇玉30、中科11、隆平206、美豫5号、强盛369、长江玉6号)及连云港市农科院育成品种(连51087,连5153)为材料,共计19个玉米品种,并设置3个种植密度(低密4500株/亩、中密5500株/亩、高密6500/亩)。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小区面积35m2,等行距种植,行距60cm,重复3次。2016年6月17日播种,9月23日收获。分别于拔节期施用复合肥40kg/亩,大口期施用尿素10kg/亩,整个生育期内保证良好的水分供应,及时除草、灭虫,保证植株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试验期间降雨量和空气温度等气象数据由自动气象站测得,如表1所示。
表1 2017年试验地气象条件(连云港)
Table 1 Climate conditions in 2017 (Lianyungang)
月份 温度 相对湿度(%) 地温 降水 蒸发量
(℃) (℃) (mm) (mm)
平均 最高 最低 5cm 10cm 15cm
6 24.8 26.6 19.6 82 30.8 29.3 26.8 46 125
7 24.2 27 19.1 78 29.7 27.7 25.6 63 134
8 26.8 28 19.5 78 30.7 28.3 25.8 35 160
9 24.1 28.3 17.7 86 30.8 28.6 25.6 110 143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植株基本性状调查
乳熟期,调查记录株高、穗位高、茎粗。每个小区(重复)测定连续的20株。
株高:用米尺测量自地面至雄穗顶部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穗位高:用米尺测量自地面至第一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茎粗:用游标卡尺测量地上部第三茎节中部扁平面的直径,求其平均值,用mm表示。
穗位高系数=穗位高/株高。
1.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成熟期,每小区收获中间范围内玉米3行果穗,随机选取30个进行考种,包括穗部基本性状:穗长、穗粗、秃尖长、轴粗;穗行数、行粒数以及千粒重。收获穗全部脱粒后自然风干,用水分仪测定水分后,按14%含水量折合成公顷产量。 长江中下游夏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差异及筛选(2):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1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