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1中看出,教师课堂所提问题中大多是一些识记型问题,占总问题的46。3%,这些问题往往是针对整个班级,老师经常使用“对”? “是不是?” 这种提问的方式。 这种问题无疑对于活跃的课堂氛围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使用这种类型的问题太多次,就将一些问题简单化,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思维容易僵化。因为问题被老师经常设计为对与错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而缺乏复杂的多维思维。学生简单地以“对”“是”来回答教师的提问,课堂中时时充满了声音洪亮,整齐划一的喊声,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也不愿意深入地与学生交流,只是简单的做出对或者错的评价,这样的互动效率是低的,也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只是对或者错的判断。 理解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分别占到了23。6%和4。6%,表明学生只是在学习知识,而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应用的锻炼还不够。综合性和分析性的问题仅仅占22。3%,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机会寥寥无几,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课堂提问应该是递进的,具有层次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接着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4):http://www.youerw.com/shuxue/lunwen_17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