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献综述
近年,我国一直坚持缩小地区间差距的政策,并对其作出了许多的努力,自改革开放,我国的贸易发展迅速,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贸易量的差异变化趋势与地区间差距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外贸易量区域差异的相关问题上,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魏浩通过借鉴并且融合了各个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世界上36个主要国家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差异以及中国在差异演变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之间对外的贸易彼此之间的相对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绝对差异则不相同,彼此之间差异越来越大[1];鲍建慧,沈丽通过Dagum(1997) 提出的按子群分解基尼系数方法,以金融相关比率作为衡量的指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的差距总体上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区间差距,并对此他们给出了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建议以及一些对策[2];郑展鹏通过运用泰尔系数、基尼系数、出口份额、出口额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总体差异分析指标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际之间出口的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际间省际之间总体上差异比较大,出口的不均衡性比较的显著[3];代中强通过出口竞争力差异、对外贸易总体差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差异这三个指标对对外贸易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把厦漳泉三地作为例子,通过分析得出这三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总体的相对差异呈现下降的趋势,总体的绝对差异呈现上升的趋势[4];梁进社、蔡安宁、庄立对江苏省的每个县级区域1978-2009年的人均GDP通过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进行了测算。我们可以从测算的结果中得出,从大范围上来看,江苏省的区域经济的差异是由苏北、苏南以及苏中这三个区域的经济上的净差异所决定的,苏南地区的发展要远远好于苏北地区。从小范围来看,主要是县级之间的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比较大[5];何礼伟、刘华军通过利用 Dagum(1997)提出的按子群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把从国家统计局得到的2000-2012年民生指数( DLI)与地区发展数据作为衡量的指标,对中国的地区差距做出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地区间的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主要因素,且中国地区发展的差距总体上在下降,中国地区的空间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东部的发展明显的好于西部地区[6];杨骞、刘华军、赵浩把世界品牌实验室在2004-2011年这些年期间发布的中国品牌500强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agum( 1997) 的按子群基尼系数分解法对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品牌经济发展迅猛。同时,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持续上升。从具体的来看,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是造成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地区间的差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其贡献相对较小[7];鲍建慧参照了国内外对于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且通过把Dagum(1997)基尼系数分解和非参数估计两种方法相结合,分析论证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并对其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政府可以加快区域金融法律环境的建设、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8];刘志杰通过对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上的差距演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地区的经济从总体上来看差距渐变收敛
[9];问泽霞、张晓辛、牛利民对我国的部分的农村地区家庭收入不均衡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和每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的关系不是很大[10]; 张衔、赵诗琴把1994~2009年经济依据作为研究的指标,并通过对东、中、西部这三个部分的对外贸易和收入之间的差距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地区间差距是造成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11];朱承亮、 岳宏志对中国的地区差距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经济差距主要是区域间的经济差距[12];赵浩、刘华军根据1995-2009年的省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使用基尼系数分解法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的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差异逐渐增大[13]。 贸易量的差异变化趋势基尼系数分解(2):http://www.youerw.com/shuxue/lunwen_8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