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理解了表面轮廓分形文数的几种算法后,继续着重学习和研究了有关对于利用结构函数法测量表面轮廓的的原理和理论基础。然后在matlab软件中编写程序来仿真验证结果。
3、学习并运用NT9100白光轮廓仪测量了所需测的样品,并采集了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表面轮廓曲线、表面粗糙度 以及分形文数D。最后对所得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1.1 表面粗糙度概述
表面粗糙度标准是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渐被科学家们提出并发展的,由此表面粗糙度标准也从定性评定转化为了定量评定。自1918年以后,表面粗糙度对机件表面性能的影响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工程师们在设计飞机以及飞机发动机时,要求达到最大强度的同时使用的材料最少来保证飞机的良好性能,于是研究人员们开始着手研究疲劳强度,加工表面的刮痕和刀痕对机件性能带来的的影响。但是受到当时测量技术的局限,准确的测量很困难,同时也无法满足对数值进行定量评定的要求,只能靠人为地依据目测的感觉来加以确定。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工业国家都开始将三角符号(▽)组合起来表示机件不同精度加工的表面。
为了更进一步地研究表面粗糙度对于零件各种性能的影响、同时检测其表面的微观不平整程度,在二十年代末以及三十年代初,美德等国的一些专业工程师们设计制作出了轮廓仪和轮廓记录仪,与此同时也生产出了利用光学方法来测量零件表面微观粗糙程度的光切式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等各种仪器,从而为从数值上定量评定零件表面粗糙度创造了条件。从三十年代开始,相关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定量评定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各种有关参数。直至四十年代,各工业国家相继发布相应的国家表面粗糙度评定标准后,人们才开始真正开始广泛地使用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以及其数值。
1940年,美国首次发布了其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ASAB46.1,随后经过几次修改,最终成为了如今现行的通用标准ANSI/ASMEB46.1-1988《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和加工纹理》,在此标准中,采用中线制的Ra是其主要参数;随后在1945年,前苏联发布GOCT2789-1945《表面光洁度、表面微观几何形状、分级和表示法》,以此作为其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在此之后,前后共经过3次修改,最终才形成了粗糙度检测标准GOCT2789-1973《表面粗糙度参数和特征》,该标准中也同样以中线制为标准,另外还规定了轮廓均方根偏差(即Rq)等6个评定参数以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各种参数值。除了这几个国家以外,五十年代其它发达工业国家大多也都制定了其自己的国家标准,例如在1952年2月,联邦德国发布了DIN4762和DIN4760等描述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几种术语以及其评定参数等各种方面的标准。
上述各国提出的表面粗糙度标准及其评定参数中,大多数都采用中线制为其计算标准,虽然在其自己的国家标准中,具体的参数各不相同,但Ra(或Rq)依然是其定义的主要参数,它们也是如今评定表面粗糙的使用地最为广泛的参数。
1.2 表面粗糙度标准中基本参数定义
目前表征表面粗糙度的参数主要有 , 等:
(1)算术平均偏差 :算术平均偏差是与零件轮廓的高度特性有关的评定参数,在一定的取样长度内, 即为被测轮廓上的各点与轮廓的中线偏距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其数学表达式即:
(1.1) 表面粗糙度的分形算法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tongxin/lunwen_1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