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模块参数 27
6.2.4 运行结果 31
6.3 瑞利信道 32
6.3.1 概念 32
6.3.2 Simulink仿真图 33
6.3.3 模块参数 34
6.3.4 运行结果 38
6.4 莱斯信道 39
6.4.1 概念 39
6.4.2 Simulink仿真图 40
6.4.3 模块参数 40
6.4.4 运行结果 45
6.5 二进制对称信道 46
6.5.1 概念 46
6.5.2 Simulink仿真图 47
6.5.3 模块参数 48
6.5.4 运行结果 52
7 总结 53
参考文献 55
附录 56,3871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传输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纠错编码能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所以自出现以来一直受到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从6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活动就十分活跃。近年来,近代代数理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为纠错编码的日益成熟奠定了物质基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又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发展。
1949年戈莱(M.J.E. Golay)发表了《评论数字编码》一文,次年汉明(R.W. Hamming)又发表了《检错和纠错码》,这两篇文章被认为是研究纠错编码的发端。至今纠错编码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6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线性分组码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纠正多个随机错误的BCH码;提出了卷积码的序列译码;代表性著作有彼得森(W.W .Peterson)的 《纠错码》(1961年第一版)。
第二阶段 (60年代初-60年代末):这一时期代数编码理论日趋完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伯利坎普(E.R. Berlekamp)的《代数编码理论》(1968年);提出了门限译码(即二进制情况的大数逻辑译码);提出了BCH码所用的迭代译码算法:提出了卷积码所用的序列译码和文特比(Viterbi)译码算法。
第三阶段 (70年代初-现在):这是实用的编、译码技术迅速发展的阶段,例如:快速译码,用软判决对分组码进行译码,多址信道编码及信道模化,编、译码器的计算机模拟等等;发现了一类渐进性能很好的分组码,如戈帕 (Goppa)码和贾斯特西(Justesen)码;同时出版的著作较多。
如今,信道编码技术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和军事领域,而是逐渐在各种实现信息交流和存储的设备中得到成功应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可以说,现代信息社会是离不开信道编码技术的,而信道编码技术的好坏决定着这个社会文明的进步速度。由此可见,随着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纠错编码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卫星通信及高速数据网等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数字信息的处理、交换和存储量日益增加,人们对信息传递的要求逐渐提高。但在通信系统中,可靠性与有效性是对矛盾,要求有效性提高,必然使每个码元所占的时间缩短,从而受干扰和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增大,可靠性降低了;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又使信息速率变慢有效性降低。因此,合理的解决有效性与可靠性这对矛盾, 是正确设计一个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保证传输过程的可靠性,就需要对通信过程进行差错控制。
性能优良的纠错编码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纠错编码又称信道编码,是提高数字传输可靠性的一种技术。它是拥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数学系统的特殊学科,其目的是解决数字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噪声问题。 Matlab循环码在不同信道中性能仿真研究+流程图(2):http://www.youerw.com/tongxin/lunwen_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