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针对基于民用窄带信号外辐射源的双(多)基地雷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堆目标探测和跟踪方面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 绪论
1.1 基于外辐射源的雷达系统及其发展概述
早期雷达是利用发射机向外发射电磁波,接收机接受回波,靠这种方法来检测目标。这种雷达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却又一个致命的弱点:在探测目标的同时,容易被对方发现,暴露自己而受到反辐射导弹以及定向武器的攻击。除此之外,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干扰,超低空突防和高级的隐形武器使得这种雷达不能发挥作用。所以现代战争更加要求雷达在具有较高工作性能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基于民用信号的雷达依靠它具有其他体制雷达所不能实现的性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2][3]。
其主要优点是:
外辐射源主要为空中的民用信号,而且其早已经存在,并且分布广泛,所以敌人难以发现并摧毁,所以,雷达的生存能力的到了提高;
民用窄带信号本身的工作特点是工作频率低、低空几乎没有盲区、覆盖的范围广以及发射的功率大等特点,因此,其工作受到的天气变化影响小,可以全天候以及全天时的有效工作,并且工作可靠,具有较好的系统兼容性;
由于大多数的民用窄带信号频率比较低,所以有利于对隐形飞机等进行探测,可以提高本地区的安全;
利用民用窄带信号的外辐射源,自身不用发射,既提高了安全性,有省去了大量的经费,既安全又经济;
民用窄带信号的天线都设置在地面的高处,有利于探测低空目标,防止敌方的低空突防,增加自身的安全性.此类雷达可以探测到完全保持无线电寂静的目标,这是其他雷达难以实现的[1]。
由于隐形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很多国家在面对高科技的隐形技术的飞机时,无法及时的发现目标,从而使得隐形飞机一度成为空中霸主,无损失的完成任务成为神话。而这个神话在1999年被终结了,终结这个神话的功臣就是无源雷达,这一神话被终结使得造价极高的隐形飞机暴露无遗。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前苏联、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就对此雷达进行研究试验。当时的雷达就是工作在民用通信波段上,依靠检测多普勒频移来发现目标。
1998年,美国研制出基于电视盒FM广播的非合作是双基地雷达“沉默哨兵”(Silent Sentry)。该系统采用大范围数字接收机和高运算的处理计算机,测量探测目标的到达角、多普勒频移和目标信号与直达信号的时间差,从而对目标定位跟踪。他的定位精确度已经达到了警戒雷达的要求。
70年代末,我国某研究所也对相关的课题进行了研究工作。
80年代,国外进行了利用电视信号探测的原理试验,表明了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从电视信号中分离出目标信号[1]。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雷达成像技术早已是被广泛知晓,它主要包含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成像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ISAR)成像两方面的内容。由于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等工作优点,因此发达国家中雷达成像特别是SAR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战场的侦查、目标的监视、武器的制导等军用方面更是得到了高度重视。
ISAR成像是根据目标的散射点模型以及转台模型,提高雷达距离分辨率,利用目标与雷达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引起的多普勒效应,通过运动补偿以及相干积累来重建探测目标的散射点的分布,从而形成ISAR像[5]。
基于民用窄带信号雷达成像技术,本质上属于双(多)基地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无源雷达系统采用外部分布式非合作式照射源,对探测目标的距离高分辨,经常受到使用信号的带宽限制。通常利用窄带的商用广播或者电视发射的信号,此类信号带宽较窄主要为150KHZ到6MHZ。单个外辐射源信号的距离分辨率远不能达到成像的要求,因此这种系统要依靠不只一个调频广播或者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在信号空间中依靠处理的算法等效合成一个宽频带的发射信号,用来获取所需要的距离分辨率。不过由于地形以及布站方式等环境的限制使实际中可利用的外部辐射源可能不足够,从而导致目标散射点的的变换采样点不够,而影响到图像的分辨。 基于民用窄带信号的雷达成像技术(2):http://www.youerw.com/tongxin/lunwen_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