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口号为 1 的端口代表的的价值 10 加上其到目的地址所需要的花费 18 等于 28;
端口号为 2 的端口代表的的价值 20 加上其到目的地址所需要的花费 6 等于 26;
端口号为 3 的端口代表的的价值 40 加上其到目的地址所需要的花费 8 等于 48。
如果在上面的实际情形下,当前路由器就会通过端口号为 2 的端口进行数据报文 的分组转发,这是由于它到目的地址所需要的花费最少[11]。
所有路由信息都会被存储在路由表当中,比如目的地址、网络掩码、下一跳路由 器的地址以及通过路径所需要的花费等,而且所有的路由器隔半分钟就会交换一次路 由表。在网络刚开始建立的时候,每个路由器都仅仅清楚与其邻近路由器的路由信息。 当其中一个路由器获得了一张新的路由表的时候,它会先把这份路由表与其自身所含 有的路由表对照。然后再通过分析这份新路由表所含有的路由信息,它再决定用清除 还是添加的方式来对自身含有的路由表进行修改[20]。
2。1。2 链路状态
相比较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而言,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更加复杂,也对数据 报文的处理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种路由选择协议配置起来非常得简单,实现 的具体功能也很简洁明了,而且当网络链路拓扑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它能够做出更 快的反应和处理。
Dijkstra 算法主要依靠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计算最合适的路由选择:
(1)路由中继。指的是在发送端把数据报文传递到目的地址的路程中通过路由 器的个数,所通过的个数越少代表所需要的花费越少,效率也就越高。
(2)局域网之间线路传输的速度。
(3)信息拥塞将可能造成延迟。当网络中有站点在传输较大文件的时候,由于 需要等待的时间过长,路由器就会使用其他的通道来发送数据报文,以此来避免由链 路中信息拥塞所引起的网络延迟。
OSPF 协议的原型是 PROTEN 开发出来的,是从 OSI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的一个早 期版本中演变出来的。OSI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既能够在 IP 通信中使用,也可以在 OSI 通信中使用。
OSPF 路由选择表只会在需要的时候更新,而不是定时更新。这有效地降低了通 信流量,而且还节省了网络带宽。由上述标准指明了所要通过的网络路径。一个网络 管理员能够根据信息传递的类型制定通过网络的路径。比如说,当线路有比较高的数 据传输率的时候,即便通过这条线路的路径中有较多的 hop 数也是可行的;另一方面, 对于不太重要的路由信息将会被安排在传输速率较低的线路上传递。
OSPF 协议和 RIP 协议都属于内部网关协议,前者是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而 后者是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12]。与 RIP 协议相比,OSPF 协议有三点是不一样的:
(1)发送消息给本自治系统中所有的路由器。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洪泛法,当网 络中链路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网络节点要让其所有的输出端口向与其直接连接的网 络节点传递数据信息,每个相邻的节点再将数据信息传递给与其直接相邻的节点,但 不包括刚才传递数据信息的路由器,如此下去,网络中所有的节点都会接收到这个消 息[19]。文献综述
(2)向节点传递的数据包含了邻近全部节点的数据通路信息。链路状态信息指 出了有哪些节点和此节点直接连接,以及这两两直接连接的节点所构成链路的“度 量”。OSPF 把这个“度量”用来表示距离、费用、带宽、时延等等。“度量”具体 表示的含义是由网络管理人员决定的,因此比较灵活。为了方便就称这个度量为“代 价”。而对于 RIP 协议来说,发送的信息指的是到所有网络的距离以及下一跳的路由 器。 向IPV6演进中的路由器工作原理研究隧道技术(7):http://www.youerw.com/tongxin/lunwen_98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