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复合元素的脱氧剂比单元素脱氧剂的脱氧效果好,终脱氧时钢中氧含量更低,所产生的脱氧产物也更容易从钢液中排出。所以采用复合脱氧剂代替铝块终脱氧,不仅可以降低钢中的氧含量,同时还可以减少Al2O3等夹杂物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办法。复合脱氧剂脱氧时,不会产生用铝脱氧时铝漂浮和裹渣现象,在反应区域内同时存在着几种脱氧产物,它们很容易相互熔合成颗粒较大的夹杂物,它们在钢液中更容易上浮,从而顺利从钢水中排出。同时,这些半径大的颗粒更容易吸收周围小颗粒夹杂物,使钢水纯净。因此,复合脱氧剂脱氧既能充分发挥强脱氧剂的脱氧作用,又能改变脱氧产物组成,使夹杂物更容易的在钢液中上浮并从钢液中排出,从而改善钢水流动性和提高钢水的纯净度,使得不锈钢的质量得到提高。
    复合脱氧剂与单元素脱氧剂相比,具有下述更好的脱氧效果:(1)增强脱氧元素的作用能力。两个或两个以上脱氧元素的存在,会提高它们单独存在时的脱氧能力。(2)复合脱氧剂熔点降低,更易均匀分散且同时参加反应,缩短选择性扩散过程,从而促进元素吸收,提高合金元素的收得率。(3)脱氧产物颗粒半径大,易吸收周围小颗粒夹杂,有利于快速上浮排出,使钢液更纯净。(4)脱氧效果更稳定,有利于铸件品质的稳定和提高。
    复合脱氧剂在终脱氧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生产实践中,脱氧剂加入法同为投入法,采用复合硅脱氧剂终脱氧的效果优于采用铝饼终脱氧,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明显降低,这是因为产生复合脱氧效果,其复合夹杂物 具有颗粒大、熔点低的特征,极易聚合上浮,并排出钢液,使脱氧元素的利用率提高。加之减少废品,稳定铸件品质的效果,经济效益明显。复合脱氧剂脱氧效果稳定,优于用纯铝块,而复合脱氧剂完全可以取代金属铝用于终脱氧。
    2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2.1 不锈钢及其脱氧剂的发展历史
    钢铁冶炼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钢铁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即使在今天,钢铁对于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乃至人民生活来说,同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当前,尽管各种新型的无机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已得到很大发展。但从生产成本、广泛的适用性能等方面来看,它们还远远不能取代钢铁。钢铁之所以能够有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是由于钢铁的适用范围较广,它的半成品有较好的塑形,冷热变形能力均较强,同时,钢铁的成品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优良的力学性能,同时,铁矿石的储存量较大,开采和冶炼都比较方便,和其他的材料相比较,适用钢铁材料更为经济。但是钢铁与硅酸盐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及某些有色金属相比,它的最大的缺点是:在大气或酸、碱、盐等各种介质条件下,易于因腐蚀而失重损耗,乃至完全破坏。从而出现了多种钢铁的防腐蚀的方法,其中包括:(1)加入合金元素,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钢的抗腐蚀性能。从而产生了多种不锈钢,主要有耐蚀钢、耐酸钢、热强钢和海水用钢等。(2)使金属表面形成转化层和永久性覆盖层,从而防止钢的腐蚀。(3)电化学保护法,即利用外部电流使金属的电位改变,使金属极化到非腐蚀区或者钝化区,主要为阴极保护法和阳极保护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海洋工程、地下或水下建筑物、化工设备等,诸如地下管道、船舶、码头和海上平台等。
    尽管钢铁材料防锈的方法很多,但对要求材料整体都有防蚀性的某些机械零件、化工容器、生活用品及其它特殊用品来说.添加合金元素提高钢铁耐腐蚀性能的方法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不锈钢的诞生和大多数科研成果一样,并非个别人的研究结果,而是许多冶金工作者长期努力、互相借鉴,不断研究的结果。最后于二十世纪初,在社会已具有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主要是低碳铬铁的制成)以及理论研究已取得进展(主要是铁铬合金中碳耐腐烛性的影响),而产业部门又急需的情况下,不锈钢才应运而生了。在1913年H.Brearley在研制舰载炮炮筒用钢时发明了可硬化的不锈钢,并发表了题为《耐蚀性取决于热处理和合金成分范围》的论文。从此可硬化的铁-铬-碳合金作为实用性的不锈钢而诞生了。这就是具有淬硬性的那一系列被称为“马氏体类不锈钢”的不锈钢。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钢的成分范围是:C<0.70%,Cr=9-16%,其中0.35%C、13%Cr的钢主要用于制作刀具,即现在的3Cr13(AISI420)钢。1911年C.Dantsizen在从事电阻丝研究时研制了一种铬含量同Brearley钢相同。但碳含量较低并具有极低硬度的材料。1914年,他提出钢的成分范围应为:0.07~0.15%C、14~46%Cr,这是一种低碳铁素体Cr13系不锈钢,其成分与目前的1Cr13相似。1924年F.M.Beeket研制了一种含铬量更高(含25~27%Cr)的不锈钢,相当于目前的铁素体不锈耐酸钢(AISI446)。在此同时,与铬-铁系不锈钢组织完全不同的铁一铬-镍系不锈钢也得到了发展。1909~1912年,E.Maurez和B.Stauss在研究热电偶保护套管用钢时,对高铬钢及铬-镍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1912年将耐蚀性很高的铬-镍不锈钢商品化。他们将高铬的马氏体系不锈钢命名为“V1M”,而将奥氏体系的命名为“V2A”。后者就是今天的18-8型不锈钢的雏型,当时它的成分范围是:0.25%C,20%Cr和7%Ni。后来通过对V2A钢的耐蚀性、加工性和机械性能不断进行研究,使之发展成为现在的1Cr18Ni9(即304不锈钢)、1Cr18Ni9Ti钢。在1910~1914年,作为现代不锈钢基础的1Cr13~4Cr13,Cr17-Cr28,18-8等马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不锈钢都先后问世,可以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研究,人类终于找到了具有工业实用性的不锈钢雏型。从此以后,不锈钢的研究只是在腐蚀理论方面不断深入,并按日益增多的使用要求,对成分作了适当调整,从而又发展了不少新的钢种,因此可以认为,不锈钢诞生于1910~1914年,而这以后的多年,只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1. 上一篇:石墨烯吸附剂对抗生素的去除作用研究
  2. 下一篇:改性纳米粒子(SiO2P95)对LED封装用有机硅橡胶的性能研究
  1. 核电用镍基合金热处理工艺研究

  2. TiAl基合金/奥氏体不锈钢钎...

  3. 304L不锈钢T型接头焊接应力的超声波技术评价

  4. 不锈钢激光+MIG复合焊工艺研究

  5. 钛合金与不锈钢的激光焊工艺研究

  6. 航空用15CDV6钢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7. 630不锈钢连铸结晶器保护渣物理性能研究

  8.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9.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0.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11.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2.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3.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14.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5.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6.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7.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