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和庭审在纠纷解决效率和效果上逐渐显露出局限性,民事审前程序业已成为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广泛关注的改革热点领域之一。2001年起,笔者所在的洋浦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从试行预审制入手,统筹考虑速裁。庭前调解。繁简分流等纠纷解决和案件管理模式,着力挖掘其终结诉讼的功能,使其逐步发展论文网成为与庭审并重的。相对独立和完善的诉讼程序,整体司法效能有所提高。笔者亲历其中,对改革的初衷。思路。具体运作的变迁有所了解,本文试以此为线索,对民事审前程序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加以探讨,以希引起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概念的厘清和立法。司法现状

何为民事审前程序?它与庭前准备工作是否为同一概念?审前程序除具有庭审辅助功能外,还能否赋予其独立的纠纷解决功能?对此的立法。司法现状如何?这是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回答的。

一般认为,立法规定了审前程序,民事诉讼法第十二章第二节审理前的准备“共七个条文即是对审前程序的规定,只是规定比较简陋。笔者认为,这七个条文规定的只是庭前准备工作。庭前准备工作与审前程序是两个概念,庭前准备工作是围绕庭审所做的一系列辅助工作,包括一些事务性工作,主要有:送达起诉状副本和答辩状副本。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通知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等。其目的是保障庭审合法有效地进行,不具有独立价值。而审前程序对庭审的辅助功能主要应体现于整理争议焦点,确定无争议的事实。交换证据。固定证据。排除没有证明力的证据,使当事人在相互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簿公堂,增加庭审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根据社会现实,借鉴外国司法经验,理想的审前程序还应具备速裁。调解。通过释明促使撤诉等案件解决。分流机制。所以,此种意义上的审前程序在立法上还不存在。至于审前程序“这一名称还能否准确表达这个概念,在此暂不讨论。

司法层面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颁布实施后,以证据交换为中心环节的审前程序基本确立,程序的功能范围有所扩张,但尚不具有终结诉讼和分流案件的功能,对诉讼效率。效果并无多少补益。各法院的自行安排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而频频受到学者的病垢和当事人。律师的抵制,很难成形。司法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工作机制上的弊病造成审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社情。相关制度配套完善的审前程序,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改革的理论思考。

审判工作面临的一些困局促使了我们对工作机制的思考,可以说,笔者所在的洋浦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当初尝试进行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正是从对一步到庭“审判模式的反思开始的。9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一步到庭“的审判模式,随即在全国法院推行,就是法院受理原告起诉后,由立案庭完成文书送达。排期开庭等准备工作,承办法官开庭前不接触当事人。不接触证据,甚至卷宗都是开庭时才交给承办法官的,一切主张。证据都要等到开庭时才呈现在法官面前。推行这一模式的初衷是促进审判公开,保障法官形成判断的一切信息来源于公开的庭审,防止法官因进行庭前准备工作而与当事人接触过程中,受到当事人有意无意的影响,先入为主,有碍公正,甚至发生不廉洁的行为,同时也有提高诉讼效率的考虑。这种模式一度被奉为圭臬,而事实上,在没有商业化法律服务和律师强制代理制度的情况下,当事人很难将纠纷归结为一个标准的法律争议,庭审中法官的精力不得不大量消耗在沟通解释工作上,而不是法律判断和选择,受庭审固有仪礼。程式所限,庭上沟通解释又是极其艰涩的,这样的庭审当然只能是无序和低效的,法官和诉讼参加人都疲惫不堪。由于法官对案件缺乏了解,当事人对诉讼规则和庭审活动的意义也难以理解,庭审的盲目性较大,举证。质证。辩论难以充分展开,庭审效果大打折扣,一次庭审往往难以定案,庭后法官又不得不会见当事人或反复开庭以核实。澄清。释明有关问题,以致公正与效率都难以保障,造成了诉讼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步到庭“是庭审中心主义“的极端化,从对一步到庭“的否定,我们又引申到对庭审中心主义“诉讼模式的反思。庭审固然是审判的基本形式,在现代法治强调程序价值的前提下,其严密的程序保障作用是其他审判形式不具有的,但是,诉讼的目的毕竟是寻求公正和救济权利,而不是为了单纯展示程序的完美,在尤其如此。人们关注更多是诉讼结果和过程的易参与性,这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特征之一。决定诉讼结果的只能是事实和法律,这才是理想的诉讼,完整的公正,现实中,虽然不能完全实现这种状态,但在制度设计时应以尽量降低诉讼经验。诉讼策略等因素对诉讼结果的影响为原则,而在所谓当事人主义“的庭审中诉讼经验。诉讼策略。技巧对结果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在这样日趋专业化的诉讼中,当事人不得不依赖代价高昂的商业法律服务,诉讼的福利性“就这样被消解。所以,庭审中心主义“有将诉讼异化为圈内人游戏“。富人游戏“的危险。

笔者同时对诉讼争议的层次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诉诸法院的纠纷按其争议的层次性可分为以下五种情况:一是双方既无事实争议也无法律争议,起诉的目的只是借助法律的强制力救济其权利或出于某种动机需要借助诉讼形式;二是双方对案件事实各执一词,但法律关系简单明了,没有争议,或虽有争议,但事实。法律依据确切,是非自现,无需复杂的法律判断;三是事实争议较大,缺乏证据或证据矛盾,存在证据法上的争议,需要运用证据规则通过复杂的心证过程才能作出事实推定;四是虽无事实争议,但在法律关系和实体法适用上存在争议,需要法官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选择判定;五是既有事实争议,又有法律关系和实体法适用上的争议。上述五个层次的争议中只有后三个才需要复杂判断,需要经过程序严密的庭审,而在基层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占大多数是前两种情况,若不加区分的一律进入冗长复杂。程式严格的庭审,其实是对审判资源的浪费。所以,对诉诸法院的纠纷法院必须有所甄别,不应一律进入庭审,要有一套清晰有效。运转顺畅的过滤装置,这个装置应当置于审前程序之中。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纠纷倍增,而法院物质。人力资源相对恒定,不可能走外延式发展之路,那种将纷至沓来的纠纷不加甄别地纳入庭审的庭审中心主义“诉讼模式最终会走到尽头,我们的出路只有内涵式发展,改变传统诉讼观念,调整审判模式和法院内部工作格局,以提高整体司法效能。

三。功能定位。

由以上分析可见,庭审中心主义“诉讼模式并不适应公众诉讼心理,成本高昂,应相应调整,因而,在保证庭审作为强制解决纠纷正当程序的同时,应当建立合理的审前程序作为过滤,筛选并整理归结出标准的法律争议交付庭审,这既是应对诉讼爆炸“的必然选择,也是改善庭审质量,使其更加鲜明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前提。民事审前程序应当兼具庭审辅助功能和终结诉讼功能,成为与庭审并重的。既有辅助功能又具独立价值的程序阶段。

单就数量来说,在许多国家,审前程序都在解决纠纷方面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如美国大约有98百分号的民事案件在审前程序中得到解决;英国也有98百分号的民事案件没有进入审判阶段,即在审前程序中解决了争议;加拿大。德国也有效率很高的审前纠纷解决机制。这表明,功能健全。运行顺畅的审前程序,可以直接解决大量的纠纷,极大地提高了诉讼的效率。审前程序一方面应为庭审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应逐步成为一种依靠自身构造就能够独立解决纠纷的诉讼形态。

国家法官司法审判研究中心教授毕玉谦认为:我们应当转变审前准备程序是为开庭审理而进行准备的观念。应当使审前准备程序功能多元化,在化解纠纷方面发挥作用,如调解。裁判。使当事人撤回诉讼。明确争议点。使当事人交换诉讼主张等。通过该程序,在庭审前使事实明朗化,提高审理的效率,节约诉讼成本。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姜启波。刘小飞认为:应当围绕当事人整理争点。收集证据。促进和解以及保证案件科学分流来构筑审前准备程序,赋予其独立的程序价值,而不应仅仅把其作为为庭审做事务性预备工作的辅助程序。建立审前准备程序的目标有三:一是使案件达到适合审理的状态,以促进诉讼;二是寻求替代性纠纷解决的可能;三是科学分流案件,使之进入最适合的程序,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1。决定案件所适用的程序,进行繁简分流;2。指导当事人取证和举证,主持证据交换;3。进行庭前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4。固定证据,整理争议焦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认为:审前准备程序除了处理程序性工作外,还要处理一些实体性事项,如替代性解决纠纷方式。审前调解。简易判决。

上一篇:死者名誉权的民法构想【2575字】
下一篇:民事检察监督之系统定位与理念变迁【10021字】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 對合...

面向21世纪政治學研究的主题【8092字】

隐私权与知情权之探析【4399字】

重婚的法律认识与思考【6485字】

遗嘱继承法律制度修正完善之我见【6012字】

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的任意撤回权【2367字】

赃款去向對贪污贿赂犯罪...

大数据时代會计信息化理...

国内外分离蚕蛹发展研究现状概况

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1723字】

中國粮食增长的贡献因素...

如何培养小學生的语文自學能力【1850字】

精神护理和居家护理晚期...

古代汉语中“与”的用法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石榴红...

基于组态王的水箱液位PID控制性能改进

云會计”茬中小企业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