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忽视差别、笼统马虎。这主要表现在“一刀切”,对于已经制定的政策,在执行
的过程中没有联系本地区实际情况,没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行政执行政策本身的问题
1。行政执行政策的拟定过程没有民主性。很多不必要的“政府的形象工程”浪费资源,耗费精力。社会各方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像这种耗资几个亿甚至几十亿的项目,从整体的规划、占用土地地、开始建设,直至最后拆除,全部都由由行政官员决定。为什么没有征询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的想法、建议呢?为什么没有举行听证会,论证该项目的合理性呢?为什么这种工程还能通过?这从侧面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制定行政决策脱离社会民众的现实。
2。行政执行决策的具体内容不具备科学性。行政决策要遵守客观规律,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客观的时间、执行政策的地点、当地实际条件为依据。只有行政决策科学程度提升,这样才能普遍减少由于政策的失误而给社会资源、国家财政以及公民个人的利益造成损失。
(三)行政执行过程问题
执行的政策没有连续性,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不向上级部门或者负责人反映执行的具体情况、没有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和掌控执行工作人员的发展方向。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管行政执行的效果是什么样子,行政人员不管不顾的一味地实施原先设定的方案。行政主体不理解执行是一个连续的、长久的过程。部分行政主体,“一叶障目”:只能看见眼前利益,看不出行政执行各部分的连续性,从而使得政策得不到落实。文献综述
2。执行方式沿用几十年来遗留下的“老一套”,不推陈出新,也没有灵活性更加的不与时俱进。一些政府部门,还是沿用原来的做法。例如,“开会”、“传命令”,不走进底层社会民众,不上网征求大家的意见,脱离了人民群众,脱离了实际。
3。行政执行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政府部门不进行交流,没有进一步的分工与合作。假设出现严重问题,各部门之间就会互相推脱责任,整个行政系统效率低下。
(四)行政执行环境方面
所有的行政活动都离不开行政环境的影响和约束,它们总是会受到环境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具体来看,它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行政执行的外部的存在,是行政活动依赖的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行政执行不是简单的被环境单向的制约的关系,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行政执行活动也会给客观的外部环境带来改变。
执行环境包含:自然条件的环境、本国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教育环境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和政治环境。中国的市场经济在快速的向前进步,可是,各方面问题都逐渐表露出来。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出现的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完全一一对应。因而,我国行政主体要积极主动的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要努力改造环境,最终更好的实现行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