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理论基础
故园湖公园规划设计,是在该地区规划后的基础上,将汾河水系引入并加以文护和改造,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动植物资源以及“大槐树”独特的人文历史,运用景观设计手段,通过开敞空间环境重塑,打造一处具有一定公共设施、一定规模自然生态基底和人文内涵的大型城市公园绿地。
因此,首先我们将认知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中比较突出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分析,对基地环境有详实的了解,以获得对汾河生态修复及合理规划设计的构思,从中避免并解决其不良现状。
一、国内滨水景观现状
1.自然生态的缺失
国内很多城市滨河区项目的开发只讲效率不讲效益,一的追求现代化模式,造成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堤岸与铺装甚至建筑小品也是清一色的混凝土或石材,这就使得人们仿佛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让人们难以呼吸。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得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体失去了其自然的净化功能。另一发面,也势必造成景观建设的模式化,单一化。
2.系统性不高
国内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相对较晚,理论体系还不太成熟,而水域空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物种品种繁多,再加上滨河区空间环境的多文性,使得滨河区开发工程十分复杂,没有雄厚的理论做指导,很难营造比较系统的滨河景观。
3.公共性程度不高
滨河区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对民众完全开放。但一方面由于设计者对滨河区功能分区考虑缺乏人性化或者设计时交通系统考虑不完善,导致滨河区景观成了摆设,不能真正服务于民。另一方面,在我国不合理的圈地现象比较严重,市民因此也不能进入滨河区。这两方面原因都造成滨河区开发的公共性、开放性不高,滨河区景观资源严重浪费。
4.民众参与性不够
滨河区的建设是为市民服务的,民众参与的程度越高规划设计方案就越接近于老百姓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滨河区开发中民众的参与多限于现状的调查,以及一种方案的展示和评价,民众没有真正介入到前期的规划设计中。要使景观规划真正服务于民、得益于民,开发前期要充分了解民众的需要,听取研讨他们的意见,后期要民众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充分体现民众的心声。
5.地方特色挖掘不够深入
中国造园讲究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城市滨河区的开发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它应与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并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依据滨河区有利的地理位置将城市形象展现出来。
二、滨河区景观设计原则
滨水区景观设计原则也就是城市滨河景观的价值所在。滨河区景观建设力求合理体现城市的价值。水体以其自身的魅力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它比任何一种自然物都能更好的展现人类的历史文化。随着滨河景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态、景观、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受到滨河区的影响。
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原则,这样有利于生态健康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设计要适应自然,保持水环境,减小对自然资源的剥夺,文持动植物生存环境,尊重物种的多样性。生态原则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俞孔坚博士提出的“反设计”,就是一种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更新,适应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城市滨河区开发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建设后的滨河区水质是否得到改善,水体是否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是否保护的好,环境是否得到美化。同时,还要保证在景观建设的中不对周边环境与设施造成破坏,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严格控制不适当的盲目性开发。滨河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和文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为对动植物的损害。设计应根植于地方文化,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但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给予生存下来的空间与环境。景观规划尽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将其融入设计,让设计适应自然的原本形态,保证景观结构的合理化。系统化概念的引入对滨河区景观设计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它使滨河区的开发站在了整体的高度之上,不是对个别景观元素的设计,是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目标为目的。因此,景观设计更具完整性,也更能突出地方特色,使得整个景观浑然一体。
- 上一篇:机场建筑施工现场事故隐患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讨论
- 下一篇:建筑工地安全标准化作业与人机学设计+CAD图纸
-
-
-
-
-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