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视域中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6010406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面和重要环节,也是新农村建设内在的驱动力量,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大局。加强农村公共文论文网化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素质,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特别对西部农村而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而相比之下,目前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基础设施落后,有效需求。有效供给不足,并且供给不均衡;西部农村民族文化特色逐渐消失,陷于贫困文化循环的怪圈,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水平。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实践,需按照公共管理善治理念的要求,积极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广大农村民众,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及其引导功能,强化非政府组织和广大民众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的主体功能。在公共管理善治的基础上,建设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功能。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关于治理,从思想和实践演进历史来看,形成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公共治理三代理论。

政府治理“强调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负有主要职能和义务。而公民和社会组织是被管理和统治的对象。创造良性政府,实现社会有效治理是政府治理的追求目标。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相反,社会治理强调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体才是公共管理,尤其是地方。区域或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并且把‘社会管理’的概念纳入公共管理的范畴,把‘善治’主要理解为社会自我管理的状态,认为最好的治理应该是社会自治“[1]。实现社会自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公共治理“不再把政府和社会分割对立,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实现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是公共治理的目的。实现公共治理的善治必须保持权力和权利的协调性,政府与社会的合作,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共管共治,以实现公共选择和公共博弈的有效性,政府与民间的互动性“[1]。根据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onGlobalGovernance)的定义,治理是指各种公共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活动中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在这里,治理是指公共治理的范畴。强调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公共治理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和社会个人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过程,实现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组织。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利益分享。权力协同的良性互动。共同治理[1]。其含义如下:

其一,在治理过程中,必须合法使用公共权力。从来源看,社会治理的公共权力最终来源于人公民及其社会成员的授权,包括直接授权和间接授权。在公共权力的使用过程中,必须服务公共利益,才具有权力的合法性。如果只为个人。小集体或者某一组织谋取利益,公共权力就失去其合法性。

其二,组织权利包括行政权利,具有相对应的义务,即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对等的。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有什么样的义务。在公共治理的过程中,权利主体都是责任主体,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如保持对公民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求公众对公共决策广泛参与;保护和尊重个人和社会的权益,保护合法的公共权利和公共福利;公共治理体制保持足够的公平和公正,使广大民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具有灵敏的社会感知力。

其三,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与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相比,公共治理是一种多边合作共同管理。现代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每一个社会组织。公民等各种力量参与与共同合作,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只是在不同的事物处理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和治理模式有所不同,其基本目的是一致的。

总之,公共治理以服务于公共福利为根本目的,不再把政府与社会对立起来,而认为是一个上下互动的治理过程,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强调多元。民主。协作的模式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合法性认同基础上的共同管理。这为目前公共治理的转型提供一种思维路径[3]。

二。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有一定的发展。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建设资金,西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建设和完善。在充分发挥各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下,初步形成了实用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初步建立。

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以来,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也有长足的发展。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提出建设文化湘西“。文化大州“战略以来,全州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开展活跃的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文艺精品创作,推进人才兴文“战略,配齐配强基层文化专干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净化文化市场规范,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据有关统计,湘西州在十二五“建设中,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58个,分4年建完。国家总投入49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资金为7个县的每个站24万元(中央财政投入20万元,省财政配套4万元)。吉首市每个站24万元(中央财政投入16万元,省配套6万元。县配套2万元)。完成建设的文化站配送价值8万元的设备,由省文化厅分批配送。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设备已配送安装完毕,群众文化活动设备配送下发各县市。文化大繁荣。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已经出现。(二)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但是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没能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中。东部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与城市公共文化相比,差距更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制约文化资源整合,全社会办文化。抓产业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人才支撑核心作用不强,文化专业和经营人才不多,尤其是领军人物和战略投资者极度缺乏;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文化企业小而散,缺少规模项目。骨干企业和产业园区;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应用不足。“(湘西自治州文化强州建设规划纲要(2011―2015))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目前新农村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1。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有效需求抑制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水平较低,缺乏多元化。受各种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西部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单调而贫乏。公共文化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天天守台电视机“,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是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具体表现。多种组织和个人对西部农村文化的调查,如兰州农民空闲时间的文化娱乐形式调查和成都农民空闲文化娱乐形式调查发现[4]:农民以看电视为主要的文化活动;其次是读书看报;再次是上网。唱歌。跳舞等;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是麻将和扑克等活动。并且,其目的主要是消遣和打发时间。农民对公共文化活动参与的意愿和欲望不高。去书店和图书馆的时间更少,只有极少部分农民在书籍和报刊上面有所花费。西部农村的公共文化有效需求与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建设,与农民的经济有效需求极不相称,极不协调。

其次,农民对公共文化有着内在的强烈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民对文化建设。文化消费需求欲望也不断提高,希望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相应的服务和消费。希望改变农村公共文化结构。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如科技下乡。图书馆下乡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西部农民无法享受到相应的文化消费。文化活动,无法满足相应的文化需求。因此,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

最后,农民需求高雅文化。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文化。由于一些原因,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而高雅。科学的文化被阻隔在城市,不能进入西部农村,导致低俗的文化乘虚而入,损害了农村纯洁的文化系统。农民对文化需求渴望得不到满足,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

2。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缺乏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要是政府供给。社会组织供给和个人供给等供给形式。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文化等公品出现有效供给缺乏的现象。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政府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投入总量不足,经费难以保障。根据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每县一个图书馆。每乡镇一个文化站的要求,在西部农村还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没有达标。一些乡镇文化馆。文化室缺乏基本的设施;或者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设备长期闲置。人均图书少,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书籍更少,图书流动性差,使用效率不高。一些乡镇即使有文化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不能很好地运作。

其次,社会组织和农民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很少,使公共文化供给难以为继,有效供给缺乏。农村公共文化属于公品或准公品的性质,难以避免免费乘车“的现象。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缺乏积极性,缺乏合适的市场调节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更多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适合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消费和农民欣赏的文化服务不多,缺乏针对性,有效供给不足。

(三)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有效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

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特别是西部农村,出现边缘化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在解放之初,破四旧,除四害“,破旧立新的运动中,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同时,也一同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一同破除,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出现了文化断层。如西部农村一部分优秀的公共文化没有得到保护;很多民间信仰。民间文化被当作封建迷信和封建糟粕进行改造和破除,如宗教信仰。社火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些公共设施和群众公共活动遭到破坏,一些集体活动难以得到恢复和重建。地缘共同体和血缘共同体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也逐步淡化,宗教共同体逐步丧失,缺乏相关的文化共同体认,加上西部农村居住环境的限制,居住散乱。交通不便,致使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难以有效组织和开展。在对传统文化抛弃的过程中,缺乏有效传承;同时又没有建立起适合当代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贯穿整个社会,贯穿于农村。这样,导致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出现历史性的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特别是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色情文化以及其他一些不健康文化的侵蚀,使西部农村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日渐式微,难以为继。西部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资金本来缺乏,更难以企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太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力度不够[5]。

首先,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缺乏公共观念,不再视公共活动和公共设施建设是农民自己份内的事情,是自己的事情;相反,把它当作是其他人的事情。政府把文化建设也不再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有意无意之间,忽视了文化建设,致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府缺位。农民和农村社会组织难以承担起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农民都不愿意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所投入的成本,使公共文化建设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配置社会资源。农村社会成员之间除了经济利益之外,难以达成有效合作。另外,农民和农村社会组织难以长期承担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任。西部农村几乎没有集体组织活动,包括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很难组织公共设施建设,也很难组织公共文化活动。同时,企业从其经济利益考虑,而对成本多,周期长。收益少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不愿承担建设的重任,难以成为建设的主体。这样,导致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缺乏合适的组织者,建设主体缺位。其次,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承载的人力资源缺乏。长期以来,实行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城市投资远高于农村。同时,由于非均衡发展战略,城市优于农村,城市吸引农村优秀人才。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文化精英流向城市,导致农村文化精英。农村文化人才匮乏。西部农村文化人力资源缺乏,出现空心村“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限制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民素质不高,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后继乏人,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缺乏,一些先进的文化设施如计算机等由于无人操作而大量闲置,造成浪费。发展西部农村公共文化需要合适的人力资源来培植。提供和承载。只有符合广大农民的有效需求,才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第三,与只送文化。不种文化“的农村文化建设管理理念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实施文化战略的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式微也与‘只送不种’的农村文化工作思路。理念不无关系“[5]。政府实行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机关。学校。社会等给西部农村送去了不少的文化设备。电影。电视机。话剧等,给西部农村增加了一些文化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欣赏和消费的种类,对西部农村文化建设起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注重挖掘。开发和保护西部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只输入。不培育“的文化管理理念与工作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农村的积极性,往往事与愿违,难以与农村的实践情况。与西部民间优秀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相对接。融合,培育新农村文化。

三。构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

根据社会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教训,以及西部农村的特点,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规律,在公共治理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社会文明和传统文化,构建长效机制,包括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解决文化消费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综合平衡,才有可能培育适合西部发展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新农村。

任何事物都是在内部因素起主要作用,外部因素的促进下才开始发生和发展。构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从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即构建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如图所示,参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参与者主要有农村居民和农村文化社团等内生变量,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文化组织等社会资本参与的外生变量。在农村居民。农村社会团体和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文化组织等建设参与者共同管理。共同协调,实行公共治理,才有可能建立和完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内生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的内生机制是指在政府及市场的行为既定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和农村文化社团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组织一切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培养农民的公共文化活动能力,依靠农民的文化创造力量,最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农民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文化果“[6。农村居民和农村文化社团是农村公共文化消费的主体,也是其承载和发展的主体,更是农村公共文化的创造者。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就失去了根本动力,无从创造灿烂的农村公共文化。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积极创造公共文化,农村公共文化也失去了其承载的对象。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也无法了解广大农村社会所希望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以及所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广大民众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公共治理的根本要求,也是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根本驱动力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加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内生机制建设,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加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内生机制建设的基础。千方百计发展科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一方面,使农村居民不为生计所焦虑,能够享受生活。安心学习。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农民能够节省劳动时间,有空闲时间接受。欣赏和创造农村公共文化。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广大农村基层政治和文化工作。加强基层政治民主等先进政治思想理念,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素质,自觉接受和创造先进的农村公共文化。此外,从广大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出发,挖掘民间优秀文化,扩展和和打造文化产业,提升公共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反过来,公共文化促进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处于良性循环。和谐发展,使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在经济。政治。文化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和扶持西部农村文化社团组织,积极开拓公共文化,开展文化活动。农村社团组织扎根于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具有深厚的民众根基,了解广大民众的需求,也明白自己所能提供的产品,开展的活动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满足民众所需,提供有效需求。西部农村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强烈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地域特征。立足于西部民族文化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文化,打造西部民族特色文化,开展独特的文化活动,形成西部文化产业。

(二)外生机制

外生机制相对于内生机制而言,是指影响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生。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因素及其所作用的方式。整合外部环境的各种要素,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引导发挥积极作用,完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外生机制。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文化组织共同参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互配合,共同治理是文化公共治理的宗旨所在。外生机制是建设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不可或缺的长效机制之一。影响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生。发展的外生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因素。主体要素包括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等主体;功能要素包括西部农村文化制度。技术。管理和服务等;环境因素包括西部农村文化体制。机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保障条件等。各种要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西部农村公共文化的发生和发展,其中,也包括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的作用。在各种要素中,政府承担整合外部环境各种要素和资源的责任,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积极增加投入,承担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另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整合各种社会资本进入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培植文化龙头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同时,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业,发掘文化内涵,为建立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提供各种载体,包括各种文化传播的聚道。形式等内容。此外,政府要完善各种文化管理制度,提升技术,加强机构建设,提供符合广大农村居民所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建设主体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并且随着不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整个系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客观的研究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的互动,可以更好的整合资源,提升发展水平,就新农村。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加强内生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也要及时完善外生机制,才能建设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公共治理视域中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机制研究

上一篇:公共服务视域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及其模式创新對策【2456字】
下一篇:公共物品供给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分析【5484字】

黑龙江省畜牧业對农村生...

黑龙江省望奎县新型农村...

黑龙江省农村空巢老人社...

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教...

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均...

黑龙江省农信社农村小额...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

电动锚绞机设计+CAD图纸

船用摆线针轮马达结构优化设计

基于有效合作的中学思想政治学习策略研究

服务质量顾客忠诚度国内...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民法保护【3787字】

经济新常态与宏观经济政策转变【2098字】

大数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儒道互补的美學功能【6511字】

复合材料板的缺陷检测实验任务书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影视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