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湛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与思考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转移农村人员,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湛江市立于祖国最南端,地处粤桂琼交界及雷州半岛处,辖3市2县5区,87个乡镇,13233条自然村,三面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土地有大量丰富的资源。本市总人口达71671万人(2013年),占广东省总人口的67百分号,农村人口43648万人,占总人口的609百分号,占广东省总农业人口的1067百分号,其中约有20397万农村劳动力。而湛江市耕地面积473万顷,这样的耕地面积和农村劳动力是极其不协调的,仍存在大批待转移的农业人口。因此,湛江市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坚持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
1。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居高不下。截止2007年底本事总农业人口545万人,占总人口的74百分号,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约达140多万人,青壮年有807万人,占剩余劳动力总量的58百分号,全市人均收入不大1500元的农村贫困户有1667万户778万人,其中劳动力278万人,已输出775万人,还有515万情况年劳动力亟待输出。湛江市城乡协调要破题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农民从推上解放出来,增加劳务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当务之急。
1。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979万人,占366百分号;小学文化程度8125万人,占3035百分号;初中文化程度14529万,占5426百分号;高中文化程度2886万人,占1078百分号;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56万,占096百分号;经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口不到5万,二多一少“的问题比较严重。
1。3转移的行业和领域狭窄。单一。据统计,湛江市农村从业人员2256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428百分号。按三大经济产业分,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占283百分号;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01百分号;第三产业从业劳动力占4116百分号,主要由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转移。具体从事的行业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为从事餐饮。家政服务。建筑。保安等,工资待遇不好,职业稳定性较差。
1。4转移流向以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区为主。统计资料显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433百分号,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90百分号,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占6413百分号,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仅占164百分号。可见,湛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省内流动为主,同时劳动经济理论,资源和收入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信号,而广东本来就是全国发达的省份,所以本市富余劳动力不是在家自主创业就是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谋出路,市外省内的劳动力有60百分号以上都是流向珠三角地区。
2。湛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随着国家对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的重新认识,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趋于上升,但在转移过程中,湛江依然面临着巨大问题和障碍。
2。1墨守成规,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湛江市三面环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但是海洋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全市一直重点发展农业,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未能充分利用。加之,由于企业管理。产权制度等改革之后和产品技术开发落后等原因,湛江工业几乎萎靡不振。
2。2就业岗位有限,劳动力之间的供需缺口较大。湛江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未能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从全省来看,湛江人口7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约1/10,但2008年经济总量仅为全省的29百分号。本市近年来工业结构重工化倾向明显,钢铁。炼油。港口屡屡上马,对农民工那样较低技能水平的劳动力需求偏少。另外,县域经济也较落后,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规模小,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
2。3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不高,劳动技能低下。如上分析,湛江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级素质较低,初中生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多数,很难适应非农产业以及专业技术知识对劳动者文化技术的要求,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与已转的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相比,无论从竞争意识。思想观念,还是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择业能力都较弱,转移难度更大。
2。4劳动力区域性流动扩大,就业竞争压力大。据典型调查估算,湛江市外来民工数量近年来有所上升。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员急剧上升存在矛盾。一方面城镇每年增加一批待业青年,一方面由于企业改革。优化组合,部分职工下岗,等待新的就业机会,使待业人员增加,城镇给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机会就相对紧张。
3。湛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湛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的基础,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3。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海洋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湛江有广东省最大的人均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港口区位优势,是广东海洋产业调整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之一。湛江市应抓住深蓝广东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通过大力发展海洋加工业。海洋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等,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2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首先,稳定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其次,加大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尤其是加快以农村旅游业为中心的新兴产业链,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湛江市蓝色海滨游。绿色生态游。红土文化风情游都甚为著名,如观海长廊。湖光岩地址公园。雷州古镇等;同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作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湛江市,海鲜饮食。水果加工业都是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
3。3推进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湛江城镇化率仅为389百分号,远远低于省平均水平,位于广东省倒数第3。因此,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创建农村工业园区(如已成功形成的廉江九洲江工业园。吴川经济开发区裕康工业园),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模式;同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吸引民间资本,加大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逐渐推进湛江城镇化建设力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容量。
3。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在健全农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湛江市必须努力贯彻政府所提出的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综合政府。培训机构。学校等力量,走校企。政企。校政的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从而增强就业。
近年来,随着湛江市政府双转移“战略的稳步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持续性的发展,就业竞争白热化,还要不断的探索湛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推动其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
关于湛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