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由农业生产向其它非农产业的转移,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从建国初期至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论文网任制,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和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有所突破,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获得了支配自身劳动的权利,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目前,建筑业的50百分号。煤矿采掘业的80百分号。纺织服装业的60百分号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百分号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近年来,南通市对于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千方百计地扩大劳务输出,对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南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数量和规模都不尽如意,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现状,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等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劳务输出的难度逐年加大,外出务工收入增长难以实现较大突破,农民的就业。致富问题依然任重道远。如何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变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更快地转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南通市当前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

(一)整体转移概况

近几年来,南通市虽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全方位。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目前南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转移形势仍很严峻。2008年南通市农业局对本地区平均每个劳动力最佳耕种规模进行过测算,认为根据当前南通市农业生产力水平,每个劳动力耕种的最佳耕种规模是15亩耕地。2010年南通市耕地面积为709。20万亩,按此计算,2010年农村最佳农业劳动力数量规模应为47。28万人左右,而当年农村劳动力为131。59万人,其中种植业劳动力数量为102。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77。92百分号,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近似认为就是种植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据此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大约有84。31万人处于过剩或就业不足状态,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4。07百分号。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半数以上处于过剩,并且从南通市农村实际情形看,存在大量60岁以上健康的农民仍从事体力劳动的现象,如果把这部分人按半劳动力“计算,农村实际剩余劳动力数目会更多,这些都说明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矛盾十分突出,今后南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加快转移的余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合理有序地转移南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在必行。

(二)转移特点

南通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市,农村人多地少,从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上看,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农村劳动力总量。分布密度均居全省首位。自进入21世纪以来,南通市利用滨江临海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建设,产值结构。就业结构逐步优化,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

改革开放33年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呈现出比较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1978年至2010年的33年时间里,南通市农村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由86。62百分号下降到37。53百分号,平均每年下降1。82百分号,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平均每年以3。33百分号递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成为推动南通市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重要力量。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渠道以建筑业和工业为主近几来,南通市通过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特色明显,各县市都形成了地方支柱产业,如海安。如东县的农产品运销业,从业人数占就地转移劳动力15百分号左右。通州。海门市的个体私营经济发达,己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蓄水池,也是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的主要来源。通州市市乡两级财政收入的1/3。农民人均收入的1/4,均来自私营企业,该市新联镇有18百分号的劳动力从事扎染,姜灶镇有60百分号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床上用品生产,先锋镇有24百分号的劳动力从事家庭纺织和皮革系列用品生产。如皋。启东市的劳务输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劳务输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达到59。l百分号和55。9百分号,均超过就地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从而使得劳动力转移不断向纵深延伸,从业领域不断拓展,几乎覆盖了高效农业。果树业。渔业。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贸易。餐饮等城乡经济的各行各业,多元化的劳动力就业格局已经形成。

工业及建筑业是南通市两大支柱产业,这两大产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到2010年南通农村工业和建筑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分别达68。45万人和64。95万人,建筑业与工业劳动力总数占乡村劳动力比重为38。05百分号,成为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和主阵地。

3。就地转移为主,总体上还是一种兼业性转移

例如:刘小成在对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如皋市石庄镇进行了实地访问调查,在每个镇中随机选择三个村,每村又抽取了第五组和第八组,每组又随机抽取10户农户,这样就选取了上述两镇三个村12个组的120户农户,共计426个农村劳动力为样本进行调查。论文格式选取上述两镇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下考虑:这两个乡镇经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崇川区观音山镇属于南通市东郊,其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主要代表南通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如皋市石庄镇地处沿江角落,离城市又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主要代表了南通市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

(三)转移开形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空间转移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

1。就地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县域范围内,一年内累计从事农外产业三个月以上的劳动力。

2。异地转移。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在本县域以外打工累计超过三个月以上的劳动力。例如:刘小成在对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如皋市石庄镇进行了实地访问调查选取样本的426个农村劳动力中,转移的劳动力为261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1。27百分号,其中就地转移劳动力17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54百分号,占转移劳动力的67。82百分号;异地转移劳动力84人,占农村劳动力19。72百分号,占转移劳动力的32。18百分号。由此可见,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较高,并以就地转移为主,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属于就地转移。

二。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中存在就业难问题与原因(一)就业难问题

1。乡镇企业发展面临转型

发展乡镇企业,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过去33年间,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1978年,乡镇企业共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52。42万人,到1988年就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9545。45万人,十年间每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671。9万人。其中,1984年到2000年是乡镇企业全面高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84万人,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0百分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乡镇企业开始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使得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正在减弱。从2001年到2010年,乡镇企业每年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仅为221。6万人。

2。城市化水平滞后

城市化滞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首先导致剩余劳动力过多在农村积聚,使农村人均资源少,特别是人均耕地少,使得农业生产副业化。结果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难以展开,特别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得农产品无法与国外产品展开有效竞争。其次,由于农村人口多,城镇人口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使得城市对农村的依赖程度不断减弱。这样就可能会形成新的由市场主导的城乡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实现将更加困难。再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城市之中。由于有近半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主要在第三产业中工作,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那些市场需求广。资本和技术要求低。进入成本低的商业。服务等部门工作。所以城市化水平滞后,既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又影响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城市化水平滞后影响了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的发挥。因为,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有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吸纳的趋势。而且,随着社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所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就能够推动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总之,由于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标志。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阻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不利于我们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3。城市自身的就业压力大

城市居民中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随着近年来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城市居民下岗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尽管党和政府为促进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做出了许多努力,成效也十分显著的。比如2009年全国有505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但是由于绝对数量太多以及其它原因,仍然有许多失业的城市居民无法顺利实现再就业。根据统计年鉴(2010),2008年。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839万人。8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08年为4。2百分号,2009年下降为4。1百分号。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进一步下降,为4。0百分号。但是,就绝对数量来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仍然有800多万。城市高失业率的存在使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受到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渠道受阻。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

根据南通市劳动局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的调查数据看,2010年南通市131。59万的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劳动力为3。2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46百分号;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31。20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3。71百分号;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62。12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7。2百分号;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30。2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2。98百分号;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4。79万人,只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64百分号。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多数为小学或初中水平,其数量占农村总劳动力数量的70。92百分号。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农民收入将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等多种要素的结合,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关键。

近几年来,南通市通过加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劳动力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大幅度减少,但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上仍然偏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就业机会和劳务收入的多少。在劳务市场既定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能否找到工作,获得较高的报酬,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按照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中专12年,大专及大专以上15年的受教育时间来计算,我市每个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8年,仅相当于初中三年级水平,南通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38百分号,较低的文化素质对他们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有着相当不利的影响,造成他们预测与决策能力不强,观察能力比较弱,难以掌握现代农业。工业生产技术,经营协作能力差,与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

2。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低

劳务需求的增量大多数是需要一定文化和一定工种技能的劳动力,其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越高,转移输出的成功率和收入也就越高,就业岗位也就越稳定。2009年2月17日南通市江海晚报报道南通市劳动力市场上有18家用人单位共招缝纫工1141人,而求职者仅为寥寥3人。许多农民终身投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苦。脏。累等临时性的低附加值的纯体力劳动,处于较低层次的岗位上,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岗位,无法与城市劳动力竞争,无法在外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农业内部及非农产业的技术应用和产品质量。现在所谓的民工荒“实质上就是劳动力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民工荒“只是缺少的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缺少高级技工和复合型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的转轨变型,城市自身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的不断加快,失业人数逐年攀升,再加上每年新增的大中专毕业生,城市的就业压力大大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就业结构性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同时并存。

总之,南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构成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

3。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低

建立有组织的。高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加快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之一,一个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促使劳动力供需信息畅通,增加获得新的工作技能的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南通市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数量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还都比较低,具体表现在:

(1)缺少组织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分散性。甚至盲目性,除建筑业等极少数几个行业外,目前,南通市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属于无组织,无目标。无保障的自发外出闯荡,有的靠亲帮亲。邻帮邻,两者合计达87。3百分号,而真正通过有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仅占12。7百分号。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由于缺乏相关信息,或信息不准以致盲目流动,徒劳往返,蒙受损失。每到农闲时节,许多民工外出谋生,诸如不知往哪里去。不知做什么。不知什么地方要人“的三不知“的民工还比较普遍,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有许多人找不到工作,经济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参与偷盗等违法活动,对城市的治安。交通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劳务中介机构还很不规范。

劳务中介机构,是沟通。连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媒介。但是目前南通市许多劳务中介机构还属于非法机构,劳务市场不规范运行,经常出现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收费高。乱招乱雇。重复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特别是出国劳务市场混乱,例如南通市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质的企业有16家,境外就业中介机构1家,而从事涉外劳务中介有据可查的劳务公司就有118家,其中海安县就有38家。有的公司和个人为牟取暴利,违规代理,非法设立涉外劳务经营机构,从事经营活动,有的甚至发布虚假信息,骗取钱财,只顾从中捞取高额中介费。而且由于跟踪管理服务缺位,经常出现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南通市就发生过不少公民因骗办证件出国后,打工无着落,滞留异国他乡,或打黑工“。非法就业等问题,给自身和家人带来巨大痛苦,有的还引发了涉外劳务纠纷及刑事案件。农民选择非法劳务中介有的是不辨真相,但相当一部分有自身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图方便。怕花钱。逃避规费。自身条件不过关等原因,如果通过正规劳务输出公司办理出国手续除缴纳相关费用外,还需交数万元的保证金,挣得工资。福利后还需要缴纳一定的规费。可见南通市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还仅是初步阶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能力。辐射能力还很不强。

(3)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开展得很不充分。由于南通市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村(企)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多数已经名存实亡,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发达,使得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很不完善,中。高级劳务培训还不多,劳务基地。专业性品牌建设还不成熟,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从南通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了解到,2009年春节后在南通上网登记招工的服装企业就有50多家,招收的人数在5000人左右,但应聘人员还不到10百分号,不少企业都有200。300人的岗位空缺。另据调查,目前南通市聚集大量产业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电子。机械。纺织。服装等行业,这此行业的企业需要的又基本是以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以熟练工为主体的特定劳动力,需求量也很大,而应聘人数很少,女性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主要就是因为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没有一技之长,在转移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大约为47。92百分号,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严重滞后,从而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转移,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三。加快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重视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1。继续抓好扫盲“。时至今日,扫盲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仍有一小部分年纪较大的农村劳动力还是文盲,他们目前还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扫盲工作,并在扫盲过程中及时向他们传授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使这一部分年纪较大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安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2。继续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管理的力度,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农村办学行为,构建初。高中之间相衔接的教育体系,调整农村教育内容及教育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也就是普及高中教育,使农村潜在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为农村储备劳动力资源,使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又能稳定有序地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它部门提供有用的人才资本。

(二)重视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领1。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避免形式化和任务化。从近期看,要强化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骨干。村(企)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成教三级网络建设,瞄准缝纫工。中高级技工等短缺劳动力的需求,要着重抓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特别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输入地企业的要求,根据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等情况,定向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培训网络体系,通过举办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短期性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活动,使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能掌握1-2门专业技能和创业技能,优化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结构。

2。建立健全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瞄准市场需求,向供不应求“要就业空间,主动与劳动力市场挂钩,科学设置培训项目,采取灵活的培训模式,确定培训规模,大力发展订单“培训,努力提升南通市农村劳动力的层次,增强农民就业本领,使农村劳动力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多向技术岗位转移。多向收入高岗位转移,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三)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

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题,还要依赖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针对南通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兼业化现象比较普遍,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

1。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进一步改革城乡分割,城区封闭的户籍制度,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自由流动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城镇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的区别,建立统一的就业准入制度;取消城镇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区域的限制,形成劳动力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取消城镇用人单位对农村劳动力分行业。分工种的分类管理限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取消农民工“。外来劳务工“身份界限,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在用工。分配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上一视同仁。制订和逐步实行适用于城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统一的劳动管理办法,实现劳动力规范。有序地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登一记。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及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分析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统计范围。

2。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而淡化和消除农民将土地作为养老保险的心理。农民进了城,如果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农民也会感到是城市的局外人,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安全感以及责任感,最终很有可能回流“到农村,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建立一种过渡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系统,即采取单人单户,每个农民工都开设一个银行帐号,开户行应由政府或相关行业部门指定,以便于政府监督;资金来源应该多元化,可采取国家财政转移一部分。用工企业支付一部分。农民工自己支付一部分的方式,在过渡期内要降低社会保障的门槛要让农民工能进得来,以免使他们被城市边缘化。有了社会保障这颗定心丸“,农民工就很有可能在城市安居乐业,表现出主人翁精神,这样才不会出现候鸟式“的迁移。

3。强化政府服务功能。逐步建立起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可调控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针对目前劳务输出中存在的盲目性。分散性和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力等问题,尽力搞好各项服务,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积极培育劳务中介,充分发挥城乡公共职业中介机构和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发挥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的职能作用,村(居)委会都要设立以兼职为主的劳动力信息员,逐步实现市。县(市)。乡镇(街办)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市。县(市)。镇。村四级贯通,面向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兴办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鼓励有培训能力的各类培训机构发挥作用,逐步形成覆盖城乡,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广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培训格局。要进一步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合理确定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的布点,对经过培训合格的应及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及时颁发。要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务中介服务企业必须与农村劳动力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并明确工资支付标准。支付项目。支付形式。工作时间及提供有关劳动保障条款等内容,引导和教育农村劳动力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农村劳动力与用工单位的纠纷,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4。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级财政要从再就业基金中划出专款,用于对县(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补助和奖励。各县(市)财政每年也要按照社会人口人均1一2元的标准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基金,与省。市下达的专款统筹管理和使用,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服务机构的贷款贴息或补贴及劳动力转移工作经费。对新办的以组织本地劳动力向县(市)以外的地方输出的各类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可以减免行政性收费,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按有关税收政策减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费附加。各类有资质的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组织,向南通市外输出本地劳动力并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以获得奖励;对有资质且年培训输出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各类培训机构,每培训并输出l人且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给予奖励。对于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培训和输出中介费用支出由县(市)财政统一承担。

5。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着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宽松环境。特别是要支持农民创业,就业与创业并重,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的根本举措。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短期内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确实明显,但终非长久之计。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才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期选择。当前在强调招大商办大企的同时,同样要树立本土经济“意识,抓好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就是民营企业和个私“经济,其中农民创业就是一支重要力量,创业是就业之源,实现数万农民创业。带动数十万农民就业“,产生就业的倍增效应,这也是浙江致富农民的成功经验。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纳一批农村劳动力。因此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那些有资金。技术。经验和信息,并有创业意识人员的思想动态。具体要求,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可操作的优惠政策,真正把优质服务做到位,努力创造适合农民回乡创业的软硬环境,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返乡创业者享受与招商引资相同的规费减免。资金信贷。土地安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6。积极开拓国内外劳务市场,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要积极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区的劳务协作,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市外。省外转移,紧紧抓住上海举办世博会。北京举办奥运会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努力寻求更多的就业岗位。入世后,境外劳务需求潜力巨大,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海外输出,提高国际劳务市场的占有率,是转移农业农村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抓住国际劳动力市场提供的良好机遇,适当放宽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国际劳务市场分工,以机械。服装。船舶。电子装配。海洋捕捞。建筑安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突破口,多种渠道地开拓国际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国外的转移。如建筑业是南通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要充分发挥我市建筑业的优势,积极参与市外各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国家各类重点工程建设中占有更多的劳务份额,同时针对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和常年性转移,年青人有着发展型转移的需求,因此组织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对口培训和用工对接,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有效对接,输出一批有技术专长的农村劳动力到市外。省外。境外从事劳务活动,提高劳务输出效率,加速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总之,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能够使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可促使农民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外出从业农村劳动力将城市文明带到农村,将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推动南通市农村的开放和进步,推动南通市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南通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BuHui/Com]

论南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一篇:论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路径【3577字】
下一篇:论和谐社會视野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2726字】

默會知识视野下民族农村...

鲁东南农村民众叫魂习俗浅析【1866字】

马克思地租理论對农村土...

面向农村的信息素养和信...

陇南地区农村宗教建筑文化研究【4469字】

闽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

辽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调查报告【2345字】

PIC16F877单片机一氧化碳浓...

溶剂浸提法紫甘蓝色素提取研究

函数性质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镇江市银行营业办公楼设计任务书

弹匣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纳米光催化TiO2的應用领域及现状【1466字】

關于會计信息相關性与可...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

钢复合热源搅拌摩擦焊接工艺研究

醋酸制乙醇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