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81-02
农村弱势群体是农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的存在是阻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阻碍。农村弱势群体的理论研究是解决农村弱势群论文网体问题的基础,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村弱势群体理论研究的成果很多,涉猎范围很广,但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仍各持一派,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本文主要对目前农村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征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一。概念研究现状述评
弱势群体“一词并非土生,它来自于英文socialvulnerablegroup(社会弱势群体)“。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的称谓不同,如弱势社群“。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等。直到2002年弱势群体“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学术界便开始广泛运用这一词汇。尽管一直以来,中国社会中农民的多数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多数是农民“[1],但是在早期的研究中,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并未从社会弱势群体中分离出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也越明显,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凸显。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首先从明确其身份开始,即农村弱势群体是什么样的一个集群。
(一)现状
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其相对性是指相对于强势而言,而动态性则因为农村弱势群体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目前学术界尚未建立界定农村弱势群体的统一标准。学者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出现了四种农村弱势群体的界定指标:
1。把经济收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刘惟洲认为经济收入是决定农村弱势群体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们是经济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是指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及低收入者的集群,它包含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两部分。“[2]唐玉凤等人也认为,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原因造成经济水平低下,竞争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居民的集合体,包括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村居民和农村低收入人群。“[3]
2。把社会资源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张友琴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在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且有困难的各类群体“[4],这种劣势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从社会资源的配备来看,他们不仅具有经济资源的劣势,同时在权利。个人能力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占有量的匮乏。此外,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无法改变这种劣势状态,因而亟须来自群体以外的援助,然而所具有的援助性资源又非常有限。可以说,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都处于弱势。马卫国将农村弱势群体定义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没有抓住和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机会或不适应转型社会而在农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5]黄帝荣认为农村弱势群体的弱源自外在因素,主要通过经济环境。生态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他们实质上是环境弱势群体“[6]。
3。以能力或者心理承受力为衡量指标。朱力等人指出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心理脆弱性。陈成文等人认为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非常脆弱。郑杭生从这一角度把弱势群体定义为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7]。
4。综合各指标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的界定。有研究者认为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相对低下的。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农村居民的集合体。“[8]潘秦保则把农村弱势群体定义为拥有农村户籍,经济贫困,政治影响力低,社会地位低,缺乏社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群体“[9]。
(二)述评
概念研究取得了进展,但仍然缺乏新意。把经济收入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指标是把农村弱势群体与农村贫困人口等同起来。尽管经济收入是导致其弱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并非致弱的唯一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与农业的大幅度分离,农业与土地不再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唯一资源,各种社会资源在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因此社会资源也应该纳入衡量范围。由于新时代下农民所从事的职业越来越多样,合格的能力与心理素质是使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能力与心理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指标。随着对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认识的深入,学术界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界定越来越全面。农村弱势群体并不是由于某一单一因素致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看来,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者对农村弱势群体的认识都有涉及经济水平。能力素质。资源占有情况等方面,但是农村弱势群体的概念并未取得突破,而是千篇一律。
(三)研究展望
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的群体,对其进行界定时必须遵循变化的实际,以充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为基础,从而使农村弱势群体的概念应更加贴近其本质。本文把农村弱势群体界定为具有农村户籍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竞争能力。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低下。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难正常应对外部冲击所造成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受到社会排挤的人群或阶层。
二。特征研究现状述评
弱势特征是农村弱势群体弱势本质的展现。孙立平认为要把某一群体归结到弱势群体“之中,至少必须看到这一群体满足了这样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这一群体生活在很不利的现实状态之中。第二,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弱势地位。第三,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10]。
(一)现状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弱势群体基本特征的概括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经济生活非常贫困。社会资源占有量极少。能力缺乏和心理脆弱。李兴江认为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非常贫困,尽管终日为了谋求生存而四处奔波,生活方式非常单调,但是他们的劳动收获却非常有限,满足不了基本的生活需要,生活处在一种生存危机“[11]之中。由于经济的极度贫困,他们无力承担教育与为了充实精神生活而所需的费用,整体上受教育程度很低。没有专业的技术与技能,使得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毫无应对能力,而只能依靠体力从事最苦最累的劳动。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冲击会使弱者更弱。而这种长久的弱,又会使群体成员的被剥夺感更加强烈,从而给社会与国家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张翔等人也认为农村弱势群体的弱势主要体现在经济。健康。社会负担及文化教育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贫困。处于社会的底层是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弱势特点。二是健康状况差,且缺乏健康保障是农村弱势群体的健康弱势特点。三是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负担系数高于平均水平是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负担弱势特点。四是文化。教育水平低是农村弱势群体的文化。教育弱势特点。“[12](二)研究述评
1。研究的深度不够。从整体来看,农村弱势群体或多或少都具有经济收入低。资源少。能力不强。心理脆弱等方面的特征,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都对其进行了抽象的概括。然而,相关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对表象罗列的现象。
2。研究的内容不全面。行业。地域与规模等的变化也是农村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尽管不少研究者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特点,如张翔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尽管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使一部分人摆脱了弱势,但也存在一些新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加入到弱势群体的行列“[13]的现象,并且部分农民的弱势特征逐渐深化“[13]。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增加,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如以往的把自己的命运与土地相连,尤其是青年农民乐于到外面去闯世界,哪里挣钱多就到哪里去。“[14]在目前最典型的就人口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工“[15]。然而,学术界尚未在这一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
(三)研究展望
农村弱势群体的特征并非对其表象的罗列,而应该对其进行高度抽象归纳。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研究,即经济水平相对低下;社会资源占有量的缺乏,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心理上比较脆弱,应对外部冲击所造成的压力的能力不足;技能水平不高,为谋求更好的生活状态所具备的潜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从而难以应对市场竞争。此外,由于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极具动态性的集体,因此,关于其分布与变迁的研究也应纳入此研究范围。
农村弱势群体理论研究现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