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
民间传统文化生长于民间,兴盛于民间,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民族精华的荟萃,构成了维护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根基,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共通兼容,在社会转型中呈现出文化变迁的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论文网了文化重构等多重矛盾,不利于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
一。传承和革新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
1。民俗文化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底蕴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落脚点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坚持农民的创作主体地位,才能避免民俗文化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乡土作为创作的空间,孕育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中来,又与现代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文化代表着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受自然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集中体现了当地人的性格气质和审美内涵。它深深扎根于当地人的命脉和日常生活中,涵盖了序化及伦理的规矩,囊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层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和应有之意
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现着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富足,每逢佳节,那生机勃勃的文艺演出,举手投足间展现出的悠悠古韵,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例如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赛船耍灯。唱莲花落等民俗表演,寄寓着人们对喜乐生活的向往,凝结着民众的审美和艺术积累。繁荣发展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力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乡村主流文化阵地,浇筑起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此外,生态文明“亦在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得以发扬,民间传统文化倡导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相处,是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和谐的理念参照。
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文化挖掘。继承发展和保护工作,需要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正在逐渐地消亡或异化,民俗文化资源的流失也令人十分担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显得后劲不足。
1。社会认知观念偏差
表现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把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看作是临时性任务,缺乏长期工作的各项准备。或者以所能产生的地方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指导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工作,忽视文化自身的传承和革新。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应以改善群众认知观念为突破口。
2。价值评判标准失衡
在现代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影响下,商业文化呈现出强势的垄断地位,导致保护和创新民间传统文化的资源配置十分有限。各地政府往往以经济效益作为民俗文化的价值评判和取舍标准,带着膨胀的功利性目的,无节制地开发有限的文化资源,导致民间传统文化的自我调试和更正空间不断缩小。
3。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民间传统文化历来仅在某一区域及人群中传播,特别是一些民间传统技艺,基本相传于少数的艺人巧匠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一代多选择外出务工,受都市文明吸引,对难度高。学时长。收入不稳定的传统技艺兴趣低,这一现状,致使根雕。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
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主体性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源于农村,反映着农民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群众之间继承和传扬,因此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确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首先,要引导农民了解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自觉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担负起民俗文化传承和革新的使命。其次,促?M农民思想解放,培育开放性意识。如克服狭隘的小农思想,开展多样化。开放的社会交往,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潮中来。最后,培育农民创新性意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塑造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2。创新文化传承和保护机制,形成文化自觉
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多种手段建立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为做好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设立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好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和生活方式等,确保文化生态环境的完整和谐;第二,健全文化保护的工作和领导机制,落实国家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做好各地区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展览宣传及公益性活动;第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多领域。多学科的交流氛围,形成农民与专家共同努力的文化自觉。充分吸纳专家的研究成果,协同完成宣传。展示。普及等相关工作。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来自于行政部门的强力监管,是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应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职能,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制定保护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工作在计划下稳步推进。此外,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监督保护条例的执行,提高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的法制化水准,才能做到对民俗文化的依法保护。合理开发。最后,科学评估文化资源,采取分级保护。将民间优秀文化收编于保护名录之中,鼓励社会力量协同政府参与保护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
4。注入经济活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繁荣民间传统文化,必然要走文化产业之路。民俗文化可依托地方特色性的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搭乘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便车,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民间艺术观赏。体验和旅游景区,在保护中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潜力。一方面,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辟农村文艺市场,同时,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应开展多元融资,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群众文化消费,以生产性方式保护文化资源,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本土,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借国家政策支持的东风,吹响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重塑的号角。通过鼓励民间艺人挑起骨干大梁,创新文化传承机制和表现形式,丰富农村文化产业,在关注民生的主旋律下传承和发扬好民间艺术瑰宝。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