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必须进一步针对新的问题与情况,落实并完善退耕还林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法律机制,依法推进退耕还林的进程。
关键字: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条例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百分号,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174。3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9百分号和18。2百分号,并以年均1。04万平方公里和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1998年特大洪水。2000年春遭受的严重旱灾。2002年3月影响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给人民敲响了警钟。人们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地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和空气,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林地也是众多动植物生存的场所与领地,在保护物种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人多地少,民以食为天“,在生存压力与粮食危机下,长期以来,山区尤其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民开垦陡坡地种粮。毁林开垦情况严重,这些举措虽不得已,却是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粮食还有结余,具备了屏弃毁林垦地这种以牺牲生态换取口粮之做法的条件,同时在自然灾害的警示下,生态安全被提上日程。因此,在1998年洪灾后,国务院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1999年8月,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与之相呼应,1999年10月退耕还林工程率先在四川。陕西。甘肃开展;2000年3月,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在17个省(区。市)正式启动;2002年在全国215个省(区。市)全面铺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据统计,1999年以来,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工程任务2。27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亿亩,宜林荒山造林1。19亿亩。国家累计投入495。8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等基建投资118。2亿元,补助退耕农户生活费39。2亿元。补助农民粮食折合资金338。4亿元(粮食483。4亿斤)。据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退耕还林质量核查结果,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为95。8百分号,造林质量合格率为89。6百分号。2004年全国安排退耕还林6000万亩。
同时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首先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其次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494斤,林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另外还育了人“,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工程实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遏制生态灾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耕还林开展5年来,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盲目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了财政压力与实施难度。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西部的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补助粮食。现金。种苗费等,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来达到使其还林的目的,是以粮食(金钱)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未真正理解退耕还林的生态意义,而是把它理解为国家扶贫措施,当之为唐僧肉“,扩大范围,利益均沾,争夺退耕还林指标。例如,甘肃先斩后奏“,村干部在计划任务未下达时,就动员村民大面积停耕掘洞以植林,然后层层以既成事实“为由,要求上级政府开口子“,以拿到更多的指标。但是国家计划任务仅能消化已造林面积的19。5%,尚有185。74万亩无法兑现补助粮款,同时已整耕地既不能造林,又影响耕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这样导致工程面积越来越大,无法突出重点,财力难以支持。既要保证政令的权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避免一刀切,又要体恤黎民的疾苦,工程实施处于两难。
(2)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原因有二,首先,生态条件恶劣,种苗量不足或质不优,加之有人栽,无人管“,林粮间作,管护粗放,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其次,在部分退耕地区,人民追求短期可得经济利益,还林时经济林。生态林比例不合理,经济林比例偏高,难以实现生态目标。
(3)有关配套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如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补助粮以次充好,质量不合格;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
(4)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新的法律规范,地方政府对一些政策的具体操作要根据本地情况立法,国家不能一刀切“。例如按国家现行的政策对还经济林补助粮款5年,生态林8年,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5年内经济林无法产生经济效益,8年内生态林也无法见到生态效益,这个经济补偿标准就偏低。群众认为政策中补助年限短,贷款难,担心国家一旦停止补助,生活就难以为继。这不仅会挫伤农牧民退耕还林(草)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整个西部的退耕还林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国家宏观与地方中观。微观层次上都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改进有关法规,依法推进退耕还林进程。
(5)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注重发展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若不能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的补助,要想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则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障成果,必须以人为本“,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三。加强法律手段,推进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法律是国家林业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将退耕还林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决策措施落到实处。
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已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多达数十部。国务院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02年12月6日通过的退耕还林条例是首次专门针对某项工程而进行的立法;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工程建设。检查验收。资金管理。补助兑现等方面的办法。规章和标准;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如四川省就制定了有关退耕还林资金管理审计。粮食供应。林权证发放以及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地方法规等,云南省规定,除退耕地免征农业税外,种植的农林产品还免交农业特产税1_3年,丧失基本生活条件的农户,享受异地搬迁安置补助费。这些政策法规有力地指导。推进了工程的规范有序运行。
另外,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中均有退耕还林。林地保护。林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法律具有的强制规范性。连续稳定性等,使它在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保护和管理林业资源。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维护所有者及使用者权益方面有着引导。制约。促进的作用,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梳理现有法规,使之相互补充。配合协调;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法律。严格执法,把国家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推动工程的开展。
(1)普法。知法懂法是守法的前提,要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等法规,加强全社会的林业法制教育,让干部群众真正懂得退耕还林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和综合平衡,这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引导人民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退耕还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使之弄清各自的权利义务,更好地依法行政。执法守法护法。
(2)依法编制规划计划。科学合理合法的规划和计划是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取得应有成效的基础。退耕还林条例第5条规定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并设专章对规划的机构职责。范围。内容。程序。期限以及计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明确规定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主管全国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退耕规划。计划。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的编制,种苗培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种苗质量的检验和监督,退耕还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相应的国家林业局每年进行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2004年5月26日又出台了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要本着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安排退耕还林任务,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对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状况脆弱的区域优先安排,加大治理力度,而不是将退耕还林政策简单地看成扶贫措施,全面铺开,任务平均分配,导致该退的退不下来,不该退的也安排。作为工程实施的主管部门,林业部要进一步遵循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法做好退耕还林规划工作;基层单位必须从气候。地理及经济等实际条件出发,并与环保。水土保持。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等衔接协调,因地制宜,制订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执行单位要依据方案编制作业计划,具体落实方案的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