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作为一个时髦的概念,似乎每一位国企管理者都很熟悉,很多管理者在讲起企业现代管理理论时都头头是道,能滔滔不绝的讲出一大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也不断引用各种新式管理理论中的新名词,将自己打造成一副外表光鲜的科学管理者形象。论文网难道现代企业管理仅仅是引用几个新名词,讲讲大道理那么简单吗?
科学管理理论固然重要,因为它是众多企业和学者在管理实践历史中总结发展出的宝贵成果。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企业个体,由于自身产品种类。企业历史。文化。人力资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有些管理理论适合,有些不适合,有些则需要改进或与其他理论结合在一起使用才会适合。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对企业的实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分析出问题所在,选对管理方法对症下药“方能实现管理的优化,笔者认为这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所在。
可是,由于国有企业特有的政治体系“,经常导致进入国有企业行政权力核心的并非真正的企业家。这是因为同私人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各种与生产和经营无关的事情,影响管理者前程更多的因素是来自上级的赏识而不是市场的力量。这就形成了国企特有的计划型管理方式。
计划型管理即以垂直关系。行政命令为主,自上而下的管制关系占了上风。对于计划型管理者,其激励来自上级主管部门,他的任务是按时完成既定计划。计划型管理的考核标准与市场标准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必须量化。对于无法量化的指标只能分解为另外一些指标,然而任何一个指标组合都无法真正体现原指标的全部内涵。因此,计划型管理者很少需要面对市场信号的检验,与其说他们是管理者,倒不如说是官员更加贴切。
与计划型管理对应的是固定工资制度,每一个级别对应着该级别的工资。对员工的激励通过晋升级别来体现,这是一种严格控制的金字塔等级制度。符合上级要求的员工逐渐晋升,越发靠近金字塔的顶端和靠近计划的制定者。这样就导致计划型管理者在管理中显现出较明显的自我意识和随意性,甚至出现以某个人为出发点的潜规则“左右管理工作,人治“色彩较浓厚。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权威化管理,导致领导大于制度;二是人际化管理,导致关系大于制度;
然而在人治“管理的本质下,计划型管理者往往又倾向于给自己披上制度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华丽外衣。其表现是不顾实际的照搬照抄标杆“企业的各项管理规定,制度建设不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而是想起来制定就制定,想不起来就不制定。一窝蜂“似的照搬照抄,看上去好像在短时间内迅速有了显著成果,以为自此就有了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然而等你深入实际就会发现,所谓的现代管理制度“仅仅停留在了表面,在光鲜的外衣下,遮住的却是人治“管理的本质,从外面抄袭来的和自己闭门造车“编制出的管理制度往往言辞不一。互相矛盾,但二者的相同点是均严重脱离了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缺乏可执行性,成了不实用的花架子“。计划型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也不会以这些制度“为管理依据,只会在其需要的适当时候“才会引用这些制度条款“以达到遮掩其人治“本质的目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这样沦为了计划型管理者的工具“。
至于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中应把握好统筹兼顾的原则。管理制度的繁简并不是判断制度好坏的标准,制度全面的优点在于规定的面面俱到,缺点在于增加了管理成本;制度简单的优点在于简明扼要,运行成本较低,缺点在于规定的面较窄,可能会失之偏颇。企业管理中,各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衰减,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在信息传递到终端时会产生严重衰减,甚至失去使用价值,而好的管理制度则可以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信号增强,从而对信息传递产生积极的管理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在兼顾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必须突出重点;二是具体规章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粗细适度,简单有效,避免制度过于原则或过细,造成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或与流程内容重叠;三是要切合实际,适当超前。防止制度与现实脱节,或过于超前,使得制度即使制定也得不到有效执行。
综上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深刻理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内在构建机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满足现代企业需求的最佳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