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带一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与周边接壤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边境旅游”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蒙边境旅游,实质上就是中国与蒙古国按照一定的协议与约定,互相开通陆上边境口岸病允许两国之间的居民相互出入边境锁进行的旅游活动。它带有一定的时间和活动范围上的限制,即跨境活动对时间上的限制以及“边境”旅游对活动范围的限制。然而恰恰是这些限制,反而会让人产生神秘、新鲜、独特的感觉,进而成为产生游客的手段。
内蒙古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元代时蒙古族主政者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并将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此外,内蒙古还集森林、草原、温泉、雪山等众多旅游资源于一体,有大片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然而由于内蒙古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仍有待提高,可进入性较差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这些旅游资源的价值并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推进发展中蒙边境旅游,成为了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重要动力。除游客参团付费以及购物消费带来的经济效益之外,边境旅游的吸睛属性之一还要求游客要进行跨境活动,这就沟通了内蒙古与蒙古国边境城市的联系,同时也加强地区间经济、文化、科技、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融合。因此边境旅游也是提升中蒙两国间友好邻邦友谊以及中国地位的重要手段。所以,研究内蒙古边境旅游的现状与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论文网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检索和研读,对中蒙边境旅游的研究成果和阿尔山市旅游发展的历程与实践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并在研究中广泛吸纳 与借鉴了其有益思想。
第二,文案调查法。除了对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作者还查阅了《中国统计年鉴》、 《内蒙古统计年鉴》、各种专业期刊和相关专业旅游网站等文献,获取了大量的第二手外部资料。
第三,问卷抽样调查统计法。2017年3月至4月,对来自苏州市以及兴安盟的游客发放了阿尔山市边境旅游认知与意向的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10份问卷,其中网络问卷110份,实地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81份,其中有效回收率达86%。问卷问题涉及了对游客年龄、社会地位、旅游资源偏好、对阿尔山市的认知与印象、对边境旅游的认知与印象、对阿尔山边境游的认同程度、对阿尔山边境游的理解、对阿尔山市旅游产品满意度的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更明晰的看到阿尔山市边境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这对其进行改进与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蒙边境游的开发现状
2。1 概况
蒙古国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它三面紧靠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与中国有着长达4670公里的共同边界线,是世界上与中国共同边界线最长的国家。密切的地缘关系也直接导致了两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关系不断拉近。中蒙两国在1949年建交,1951年正式签署贸易协定,1989年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 图1 内蒙古地图
自此,双方不断达成了政府间经济贸易的协议,双向合作的趋势也不断扩大。通过不断的努力,两国的贸易关系可以说是发展迅速。目前,中国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
在这样良好的势头下,中国也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加强两国间旅游业的发展。中国13个国家级对外开放陆路口岸中有8个开通了边境旅游业务,其中对蒙5个;有边境旅行社43家,对蒙23家;有边境旅游线路21条,对蒙15条。2015年,蒙古国的入境游客为81。73万人次,占全国蒙古国游客入境的8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