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形截面、Π形截面、以及箱形截面中钢筋分为纵向受力钢筋、斜筋、箍筋、架立筋和水平纵向钢筋等。
纵向受力钢筋:主要布置在截面受拉区,在构造满足的情况下应尽量向下缘靠近;应该保证至少两根纵向受力钢筋通过全截面。纵向受力钢筋常采用的两种布筋方式为:全部锚固在梁端,和部分锚固在梁端,部分锚固在梁体。
斜筋:主要承受主拉应力,通常在近梁端部区域由纵向受力钢筋弯起而成;有时也可以专门的斜筋,用焊接或钢丝绑扎的方法和纵向受力钢筋连成整体。在预应力筋比较集中的下马蹄中必须设置闭合式或螺旋形的加强钢筋。
箍筋:通常垂直于梁的轴线布置,作用是承受部分主拉应力,固定纵向受力钢筋,保证梁截面内受拉区和受压区的联系。
桥梁是一种功能性的结构物,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桥梁安全性、经济行与美学性的追求,很多桥梁不仅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成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桥梁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技术,不再是仅凭桥梁设计者智慧和经验的创造过程。它应发展成融理论分析、设计、施工控制及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性学科。 通过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毕业设计,使学生较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课程知识,学会使用桥梁规范和设计手册,编写技术文件,熟悉公路桥梁设计作用效应组合以及最不利效应组合的采用;掌握行车道板和主梁内力的计算方法,掌握主梁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的方法;加强内力计算、绘图和文字说明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国内:
①木桥。桥梁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公元前13世纪但均不详细。《水经注》记有春秋时晋国公平年间公元前556前532年曾在汾水上建木梁木柱桥。在拱式木桥中宋代虹桥构造奇特。据《渑水燕谈录》等书知其始建于宋明道中(10321033年)。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上绘有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虹桥。其承重结构实际由两套多铰木拱各若干片相间排列配以横木以篾索扎成。
②石桥。在河南新野安乐寨村1957年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石拱桥图形桥上有车马,桥下有两叶扁舟,证明当时已经修造跨河石拱桥。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成净跨37.02米、历1300多年而无恙的赵州桥。
③索桥。溜筒桥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索桥它是以木筒套在悬索上从筒垂下两股皮绳及一横木人骑横木以手用力攀索使筒沿缆索移动人就能跟着过去。灌县竹索桥,为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所始建清嘉庆八年1803年仿旧制重建名安澜桥桥长340米,分为8孔,最大跨度61米竹索现已被换为钢丝索。大渡河铁索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净跨100米。此桥现作为革命文物保存。中华民国时期1933年在浦口—南京间的长江上建成铁路轮渡沟通了以长江为界的南北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迅速修复并加固了许多旧桥也新建成不少重要大桥其中包括跨越长江的武汉长江桥它使中国的南北铁路网连接起来。
④钢桥。现以桁架梁桥为主。铁路桥跨度不大于80米者一般按桥梁标准设计建造。跨度不大于160米者一般用全悬臂法架设跨度为176米和192米者则采用悬臂拼装并在跨中合龙的方法架设。60年代以来栓焊结构采用颇多。
⑤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小跨度桥中使用较早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应用是从1956年开始。1965年建成的河南汤阴五陵卫河窄轨铁路桥和江苏盐河公路桥都是T形刚构预应力混凝土桥,且都采用悬臂拼装法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