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3.2.2大鼠脑固定 5

3.2.3注射位点定位及注射 5

3.2.4药物注射及小动物活体可见光成像 6

3.2.5大鼠解剖及HE染色 6

四、结果 6

4.1细胞观察 6

4.2大鼠麻醉 7

4.3小动物活体可见光成像结果及成瘤情况 7

4.4 HE染色结果 10

五、讨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一、 绪论

即便是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但其依旧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瘤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颅内常见肿瘤,但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脑肿瘤治疗规范。当前的首选方案是手术摘除脑肿瘤后辅以放射治疗,联合使用替莫唑胺/卡氮芥、替尼泊苷化疗;有条件的单位正在尝试间质內放化疗、光动力学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神经干细胞治疗等新兴治疗方式[1]。但上述的治疗方法大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剩余的生存时间。因此,建立合适的胶质瘤动物模型用于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确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以及对药物的筛选。

当前的脑肿瘤模型大体分为三类,根据获得肿瘤的来源可分为诱发性脑胶质瘤模型、移植脑胶质瘤模型和转基因型脑胶质瘤模型[2]。根据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诱发性脑胶质瘤模型的遗传机制不清楚,生物学特征不稳定[3][4],因此该模型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转基因型脑胶质瘤模型具有诱发率低,操作复杂的缺陷[5];建立移植脑胶质瘤模型的过程中,移植瘤的菌株容易存活、培养、传代和保存,且建立的肿瘤保留了较好的人脑胶质瘤的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特性。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尝试建立各种移植瘤模型进行研究。如李志满等将[6]SD大鼠用10%水合氯醛(注射剂量为0.3mL/Kg)腹腔注射麻醉,麻醉后将其头部用固定架固定。手术暴露颅骨标志,按坐标(大囟中点前1.0mm,矢状缝右旁开3.5mm,硬膜下6.0mm),用微型钻钻孔并注射细胞。按每只鼠1×106细胞悬液(C6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系)15微升于10min内注入靶区,留针5min。缓慢拔针后用骨蜡封闭骨孔,缝合皮肤。结果为SD大鼠成瘤率为100%,术后大鼠饮水减少,体重下降,7天后开始出现死亡例案。各大鼠右尾状核区均有团块状肿瘤形成,肿瘤中心有出血坏死。又如王晓武等[7]将Wistar大鼠用10%水合氯醛(0.4mL/100g)腹腔麻醉后固定于大鼠脑立体定向仪,两耳锤深入外耳道对称固定,按坐标(前囟位置向右旁开3.0mm,冠状缝前0.5mm,硬膜下2mm),定位钻孔至硬膜。用微量注射器按每只鼠2.5×105细胞悬液(C6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系)10微升于5min注射入靶区,注射完毕留针5min,缓慢拔针。骨孔用骨蜡封闭,术后单笼饲养。结果为Wistar大鼠成瘤率100%。饮水、饮食减少,体重下降。术后16天出现死亡,死亡率10%。HE染色观察结果为C6接种大鼠肿瘤细胞均生长活跃,异型性明显,瘤组织内可见肿瘤血管和血窦形成。再如洪新宇等[8]将Wistar大鼠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0.4mL/100g)后固定于立体定向仪。手术暴露颅骨标志,按坐标(前囟中点前1.0mm,矢状缝右旁开3.5mm,硬膜下5.0mm),用微型钻钻孔并注射细胞。按每只鼠1×106细胞悬液(SHG-44人源脑胶质瘤细胞系)20微升于20min内注入靶区,留针5min。缓慢拔针后用骨蜡封闭骨孔,缝合皮肤。结果为Wistar大鼠成瘤率为60%,术后大鼠饮水减少,体重下降,术后1周开始出现死亡案例,部分生存期超过三周。HE染色可见肿瘤在脑组织内弥漫性生长。

上一篇:基于COⅠ探讨4种单眼点状低额溞的分类学特征
下一篇:齿兰环斑病毒RNA沉默载体的瞬时表达效应研究

准活体模型下的松树与松材线虫互作关系研究

IsI1/IsI2双敲除小鼠模型的基因型分析

大鼠预先摄入蔗糖缓解低...

基于PV神经元异常的癫痫小...

内分泌干扰物与鱼类性激...

同时期水稻叶片氮含量的变化反演模型的构建

细菌群体感应模型的建立...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