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我国已有许多这一区域方面的成果,比如高君等对北京市的生态足迹,张志强等对西部12省的生态足迹以及赵红丽等对新疆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都从根本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问题。
本文是以苏州市为例,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2000-2015年苏州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状况,了解近几年苏州市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和影响,对苏州市生态可持续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出一些笔者的建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文献综述
苏州市地处于江苏省的东南地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其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苏州市全市的面积为8488。42平方公里。其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具有丰富的旅游以及经济资源,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枢纽之一。截止2015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6670124人,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4504。07亿元,居全国第七。苏州市大部分地区地貌属于平原地区,城区内河流交错,气候湿润,城市内绿化良好,
园林保存完好,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城区用地规划紧凑,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低能效,高能耗,高污染,本文查找2000年到2015年苏州市的生物和能源消耗,以此得到其生态足迹,并进行比较分析。
2。2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的基本思想是将人类活动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产与自然资产产生的生态承载力转化为可以共同比较的土地面积,二者的比较用来判断人类对自然资产的利用是否过度,并把消费项目分为6大类[3],分别是水域、耕地、林地、草地、建筑、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