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有关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期刊、学术论文、报纸、专业性网站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
时黎明、李强、马春元、张梦珠在《结构参数对煤粉浓缩器浓缩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对两种煤粉浓缩器丘体和百叶窗的浓缩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为了在合适的浓淡风比下达到稳定燃烧所需的浓淡比,给出了导流板高度和浓缩器与导流板距离的变化范围。43244
秦裕琨、孙绍增、吴少华的《浓缩煤粉燃烧技术的发展》中,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采用各种浓缩技术的煤粉燃烧器的发展`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提出了此种技术的分类,并指出了在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
赵玉新的《fluent教程》主要介绍了fluent软件的使用,其中还附带了相关的算例论文网,让每一位使用者在学习的同时积累相关经验。
6 主要参考文献
[1] 时黎明,李强,马春元,张梦珠.结构参数对煤粉浓缩器浓缩能力影响的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1998,(83):368-410
[2] 辛国华,张卫会,古运兴,高晶萍.煤粉浓缩器的试验研究[N].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
[3] 赵玉新.FLUENT教程.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学院.2004
[4] 秦裕琨,孙绍增,吴少华.浓缩煤粉燃烧技术的发展.燃烧科学与技术.1995
[5] 聂其红,吴少华,孙绍增,秦裕琨.国内外煤粉燃烧低NOx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
[6] 范卫东,高继慧,吴少华.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热能动力工程.1998
[7] 黄跃春.煤粉锅炉燃烧器的应用现状.电力建设.1998
[8] 管晓艳,孙绍增,董智广,程道来,徐兆康.叶片缺级对浓缩器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9] 史美中,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5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10] 王中铮.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1] Z.Q.Li,F.Wei,Y.Jin,2003.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ulverized coal combustion and NO form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58,5161-5171
[12] Zhou,L.X.,Chen,T.,2001.Simulation of swirling gas-particle flows using USM and two-phase turbulence models.Powder Technology1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