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北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北方言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反映着东北人民的生活、思想、习惯。而作为由多种北方民族融合的共同语,东北方言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认知动机。隐喻性是东北方言的一种体现方式,从简单的字面叠加以及文字组合,真切反应出传统东北方言的智慧。隐含、半隐含的语言模式以及富有极其浓郁的人文特点的话语结构,符合了东北方言家族性和多义性的特征。“丼”字时在东北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其在不同语境下也有着不同的含义。44339
目前国内关于“丼”字的研究如下:
康熙字典在对“丼”字进行解释时是这样写到:“《大宋重修广韵》、《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宋刻集韵》,解同‘井’。”[5]《说文解字》:“八家为一,象构韩形。罋之象也。”[6]《徐曰》“井”垣也。周礼谓之井树。古者以瓶汲。本作“丼”,省作“井”。古同“井”。
在《宋刻集韵》中称“丼:投物井中声。在《说文解字注》中,有小篆体字为“丼”,其中含一点,可以认证出小篆体是“丼”字的一个雏形。其书称“丼”字为 “八家为一,象构韩形。但是我们却发现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所编撰的《甲骨文字集释》中,甲骨文中没有“丼”字,所有字皆作“井”,在远古的祭祀中,“井”字的代表还未涉及到水井。而到了《金文诂林》与《金文诂林补》所展示出的金文所示,在金文中已然的区分出了“丼”字与“井”字形,而在金文中,“井”字通常同“型”字或者同“刑”字,对于现在的水井一词意尚未有所代表。但是根据《两周金文通假字研究》所示,在现在的研究发现出的“丼”字的代表中,一般都是与中国传统姓氏姜姓之奠(郑)氏有关,而“井”字一般与“邢”相同,由于“邢”是周后的封地姓,所以本为“姬”。虽然大量的甲骨文考古以及铭文考古发现“井”字在远古时代并没有对水井的实际意义,但是在《说文解字》中却发现,其指出“丼”字是“井”字的初形。
学者王冰在《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一文中指出,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论文网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并总结出出东北方言具有简洁、生动、形象、昂扬的特点,有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学者马丽娟在《谈谈东北话的放眼词汇》中指出,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歧。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所广泛使用,属于北方方言,东北方言因地域原因与普通话腔调接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改变东北方言词汇在使用上发生变化。在东北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可以说明“丼”字的多义用法现象在东北很普遍。
学者刘志明在《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一文中写道,作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语言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还有一些学者如张莹、马竞等也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东北方言文化的认识与见解,这为笔者在“丼”字在东北方言中的用法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