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被”字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为语法学界所热衷讨论的问题。关于被字句,被字式以及“被”字的语义色彩的研究均有学者研究。大部分语法学家们认同对“被”字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实到虚。在其词性归属上,颇有争议。其中介词说、标记说、助词说、动词说等都有较大影响。从上古到现代的词义演变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它在各个阶段的语法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被动句的发展演变和分析当代网络语境下“被”字的新用法。44373
二、查阅的理论依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王力先生对“被”字的演变过程首次进行了分析。根据《说文》:“被,寝衣也。”可知 “被”本义为被子,是个表示名词性的实词,后引申为动词,有两种意义,一是“覆盖”、“施及”之义,一是“蒙受”、“遭受"之义,表被动的“被"字就是来源于后者。大部分语法学家们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从上古到现代,“被”字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实到虚。在古代汉语中,“被”字主要用作名词和动词(其中动词用法更为常见),后来又用作介词,最终演变成被动式的标志。王力先生奠定了“实词虚化”理论的基础,学者们大多接受这一观点。另外他还提出“不如意”说(被字式经常表示不好或不期望的事,如受祸、受欺骗,受损害或引起不利的结果)首开先河,影响力很大,语法学界在广泛接受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补充。继王力之后有更多的学者对“被”字进行研究,如李宗江、蒋绍愚等现代的学者。
《说文解字》一书是我们探求本义的重要材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首先查阅了“被”字的本义论文网,然后是引申义。我主要是查阅图书馆文献著作,并在国家数字图书馆(CNKI)中的全国期刊数据库和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查找电子文献,在中国知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论文,以及网络检索等方法来搜集我需要的文献资料,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最后作总结。
三、具体的文献资料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2.
[2]王奇贤.近代汉语“被”字句来源及用法简论[J].文学选刊,2011,(3).
[3]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0.
[4]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495-502.
[5]汪少华.再论“被发”[J].语言研究,2008,(28).
[6]刘荣琴.浅谈“被”字的词义归属.[J].时代文学,2008,(19).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8-89.
[8]李宗江.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及其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9]潘亮.“被”字句语用意义研究[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7.
[10]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续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9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