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独特,往往导致大多官员善读书、敢进谏,却不懂如何为人处世, 往往直言心中所想,不顾领导也就是当时皇上的面子,导致皇上当着众多人丢了面子,最 终进谏失败,更有人落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之后果。而上述事例中梁储顺皇意而为,但在 批复文中巧妙地将弊端分析出来,成功让领导知道了此事不可为之,这就体现了参谋方式 恰当的效果。
当今社会,众人皆知:如果领导坚持自己错误的决定,不愿意采纳建议,秘书一定不可以顶撞领导,也不可以消极怠工。[2]杨廷和、蒋冕消极怠工,放在当下肯定是要失去工 作的。我们应该学习梁储,紧要关头先顺意而为,然后在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进谏方法使领 导明白其中利弊。这种懂得使用方法的曲线进谏式的参谋方式,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和学 习的。
(二)服从不盲从 秘书在工作中应有自己的思想,切忌盲目服从领导,同样也不要盲目的忤逆领导,在工作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行事张弛有度。张九龄的故事就是一例。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末期的一位宰相,他能够被皇帝重用全靠宰相张说的推荐与任用。论文网
张九龄在其年纪尚轻之时,就已经在文学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才华,也由此获得了张说的重 视,且因相同姓氏认为同族,惺惺相惜,最终结为忘年交。随着两人交往的推进,在张说 的举荐之下,张九龄成为了中书舍人。从个人关系上来讲,这两人的情谊是十分浓厚的, 但在公事上,他对张说不是百依百顺的。通常,张说让他去完成什么工作,他都会去完成, 如果张说的要求不合理,他也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如果张说不接受,他还是会按照张 说的指示做事。
在开元十三年的时候,唐玄宗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前往泰山进行封禅。这次活动 的仪礼修撰工作被交给了张说,并且相关的细节工作也通过他来组织。他举荐了很多和自 己亲近的人跟随玄宗登山,但如果这样做,封禅结束后的推恩受赏便会与其他官员失之交 臂。张九龄知道后认为张说的做法有些不公平,在活动完成后会引起大臣抱怨,也不利于 张说的声誉。张九龄便向张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后者却没有听取,张九龄只能依据 他的意思起草诏令,果然引起了很多大臣的抱怨。最后,张说被罢免,且这次活动的恶果 也波及到了张九龄,其先是下任太常少卿,之后又下任冀州刺史。[3]
尽管结果欠佳,然而就工作来讲,张九龄是一个称职的秘书,原因在于:首先,秘书 应该听从领导的意见做事,如果自己和领导在看法方面出现了差异,他们是可以给出自己 看法的,并且也应该这么做;其次,如果秘书的看法没有被听取,在没有涉及到原则问题 的情况下,秘书不能对领导的想法有抵触情绪,还是要依据他们的意思将工作做好。
当下绝大部分秘书都能够遵从领导的意思,然而很少有人做到了不盲从。他们中的有 些人即便清楚领导的看法是不合理的,但是怕给出自己的看法会令领导不开心、失了面子, 便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这种时候不妨学习张九龄,在领导做出不恰当的决策后先勇于提 出建议,领导不听劝阻后再顺从,这样至少尽到了秘书应尽的职责。
(三)婉言规劝 秘书作为领导的参谋者,要有必需的规章制度。秘书在辅助领导决策时要坚持原则,
不能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在领导做出扰乱制度的决策时,秘书应婉言规劝,讲明利害 关系,发挥积极的参谋辅助作用。
在唐朝,翰林学士院未成立的时候,朝廷全部的文件都是通过中书省草拟的。[2]在这 个机构出现以后,翰林学士就承接了一部分工作,皇帝的机密诏制专门由翰林学士起草。 朝廷的文书在这之后便分成了明显的内外两制:翰林学士所起草的是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 用白麻纸书写,且不经政事堂,由院使专门负责向皇帝传达,所以被叫作内制;而中书省 使用黄麻纸来书写普通的文件,被叫作外制。由纸张的材质就能够辨别出两种文件的影响 力和功能的区别,但这之中也有例外:在唐德宗建中四年的时候,泾原兵变,皇帝逃到了 奉天。之后很长时间,由于大臣的缺乏和时局不稳,某些应该通过中书省完成的文件也通 过翰林学士院来完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书舍人逐渐变成了一种空位,而翰林学士的 影响力就愈发凸显,这个时候内外制也没有区分的意义了。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