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中国自由职业者胡戈创作的一部网络短片,其内容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中国法治报道》节目。对白经过重新改编,只有20分钟长。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分接、搞笑另类的穿插广告,许多人士认为这就是“微电影”的雏形。作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广告“微电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是源自“微时代”的产物,其剧本来自微小说《一触即发》。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敌手中途突袭,为了将新科技安然转送至安全地带,吴彦祖联手女主角Lisa施展调虎离山等计策,几经周折最终成功达成目标。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也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2]
1。2选题依据
选题来自于新闻事件《十六岁少女弑母》,新闻于2016年9月23日刊登在华商报上,原标题:16岁弑母少女曾被送网瘾学校发帖扬言要让家人“不死也残”。9月16日,16岁的黑龙江女孩陈欣然成为警方悬赏的在逃嫌犯。次日,她向警方投案自首。案发前,她把母亲李晓梅囚禁在肇东市的家中8天,其中有4天没给母亲吃饭,并且用胶带和布条把母亲捆在椅子上殴打,母亲最终被折磨致死。[4]
杨永信是2008年因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的刘明银制作的7集电视纪录片《战网魔》成为一群无知家长心目中的救世主,并且使用用电击“治疗”,同时对“病人”进行各种精神洗脑,其网戒中心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而这种一边“痛苦打击”一边给“光明出路”的做法,被认为颇似邪教,采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2016年8月7日,一篇超过阅读量的文章在朋友圈传播,将数年前曾以“电击疗法”戒网瘾受到舆论关注的杨永信再次拉回公众视线。作者雷斯林发现,在互联网时代,微博认证为“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杨永信依然在宣传他的戒网瘾事业。他表示,几年前激进的“电击疗法”,给无数孩子留下无法消除的心理创伤,而至今没有任何人为此负责。他认为杨永信一如既往地靠妖魔化网络,不科学的治疗方式收取巨额治疗费是在作恶。因此我们在选题时将这两个事件加以融合,改编成一个新的故事,以此来引起社会对曾近被网戒所伤害的网瘾少年后遗症的关注。
1。3选题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由问题少年的新闻事件改编来探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网瘾青少年在我国是一个群体,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对于杨永信电击疗法仍然有许多家长对之坚信不移,我们想通过影片告诉观众对于网瘾青少年的问题要从父母着手,而不是一味的轻信于他人的治疗方法。由于影片从网瘾青少年后遗症角度出发,因此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变化,而不是单纯的用暴力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剧本的创作是一个偶然的契机,在剧本创作的时间里适逢杨永信事件的爆发,一个极端的电击治疗方法却被杨永信和父母奉为使孩子走上正轨的不二法门,整个事件都让我觉得震惊却又觉得荒诞可笑,对杨永信这个所谓的“网瘾专家”深恶痛绝。于是想以此事件为题材创作一个关于网瘾治疗的故事。在搜集资料的时候,网上的段子手以及一些恶搞的视频给了我很多灵感也改变了我最初以杨永信这个迫害青少年的伪专家为切入点的想法,譬如网上有个说孩子因为父母抽烟喝酒打牌跳广场舞,将他们送去杨永信那接受电击治疗以此“成人成材”恶搞视频。这个视频让我认识到为什么杨永信的电击治疗能够一直存在并受到家长的青睐和追捧,可能家长问题才是根本。伊坂幸太郎有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的太可怕了。”孩子的成长问题本来就与父母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负责任的父母却将正常的青春期常见的网瘾,叛逆等问题定义为一种病态,并不顾孩子的反对和恳求将他们送到杨永信无从考证的电击治疗所,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这个时候新闻又爆出弑母少女案件,同样是因为父母以“爱”的名义将其送到“问题少年纠偏学校”,这个地方成为她人生中“恐怖、自私、失格的牢笼”,于是一个想跑不了的暴力抓走的地方。于是弑母,逃跑,问题少年,电击这几个关键词构成了剧本的要素。问题少年因为网瘾被母亲送去戒网所遭受了非人的虐待,造成了精神上的扭曲以至于用同样的手法虐猫弑母。为了揭示电击治疗对青少年的迫害以及母亲以爱的名义绑架逼疯孩子的主题,并插入一个警官的角色来展开整个故事,以案件的调查为剧本的脉络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