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278-03

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论文网为45。8百分号[1]。而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大学生无疑又是他们当中的主力军。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新领域,已然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同时,作为高校校园内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高校网络舆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群体性事件。校园稳定和谐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指高校师生以网络为平台,利用高校BBS。微博。博客。人人。QQ。校园网站。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方式,传播自己对社会热点事件。教育系统事件或与自身利益有关事件的认识。情绪。意见。观念等。高校网络舆情往往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大学生群体。该群体生活学习地理位置上接近,空间上集中,且高频率使用网络。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熟时期,并未完全定型,在对待问题上往往有很多的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更容易受舆论环境和个人情绪变化的影响。面对有益于自己的信息则赞同,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则极为排斥。因此,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舆情信息的复杂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网民可以及时发布与事件相关的信息或对此事随意发表意见和看法。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看,包罗万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可以成为大学生网民所关注的点。大学生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背景,形成各不相同的文化视角,所关注的点自然有所区别,即使对同一主题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导致了网络舆情的分散化,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三)舆情趋势的难控性

高校网络舆情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来传播,具有快捷性和便利性。一些涉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议题在网络上一旦出现,就能很快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通过积极发帖。回帖,参与讨论,形成互动,赞成的观点和反对的观点交锋。碰撞,使个人意见迅速汇聚成公共意见。此时如果关注不及时,或缺乏有效的引导措施,极容易引发校园重大恶性事件。同时,网络世界开放自由。舆情信息纷繁复杂。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决定了对其在时空的控制上是有难度的,这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四)舆情内容的情绪性

网络环境下,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特点聚集,会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其对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具体细节带有浓厚的个人倾向,网络言论缺乏理性,往往是以发泄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种不公待遇或不如意情感为主。这些经历通常是大学生群体各个成员在校园内外会不同程度遇到的,因而关于这类的言论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因此,许多大学生在面对一些网站上发布的煽动性。蛊惑性。感染力强的消息时容易盲从与冲动。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诱因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大学生及高校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大学生群体独特的人际交往及心理特征

大学生在年龄。学识。经验。需求。生活学习等方面具有高度同质性,该群体具有相互交往和互动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和群体意识强等群体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贫困。就业困难。情感危机。社交焦虑的压力造成大学生郁闷情绪不断积累,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宣泄交流的空间,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互联网刚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当大学生个体的某种网络言行得到其所在群体其他成员的认可时,即使它并非反映大学生群体内所有成员的愿望,对事件的论述也并非客观。全面,但一旦被群体核心成员认同,却能够先入为主地占领舆论空白点,触发大量议论,激发整个大学生群体感染效应,形成汹涌的网络危机。

(二)大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缺乏理性分析能力

大学生群体有雄心壮志,表达直接,勇于质疑,然而自身知识阅历积累不足。逻辑思维不够严密。诉求方式不够成熟等特点使其容易受到失败挫折,产生迷茫“和困惑“。当他们认为某些网络信息对他们有一定的解惑“作用时,便会轻易跟随,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和综合分析,被一些表面现象和过激言论所误导。正是这样,大学生在社会敏感问题上往往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三)大学生群体具备较好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素养

网络舆情是与计算机网络密切相关的,网络舆情所依赖的平台和载体是互联网,网络舆情形成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而这些正是大学生的特长。大学生群体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接触到网络舆情,因而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

(四)大学生群体对与高校师生利益密切相关事情的关注

与师生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如后勤。宿舍。食堂。校园网络。教学设施。校园安全等,常常是大学生关注和评论的热点内容。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是以能够引起大学生群体广泛议论的中介性事物为前提的。简单地说,校园中或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情,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网络舆情。(五)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成熟,言论管理存在缺陷

现实社会对道德失范行为有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但网络世界则大不相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大学生在此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缺少了现实生活中言行会受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条例限制的顾忌。在大学生慎独意识差。自我调控能力弱的情形下,他们往往认为不需要为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责任,进而引发大学生网络行为对道德底线的偏离。

三。高校网络舆情分布

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大致可将高校网络舆情归纳为以下七大类型:意识形态类舆情,指在高校校园内出现的恶意攻击国家。党中央。人民等有关意识形态的信息,如涉及六四“。08宪章“等相关信息;民族宗教类舆情,指在高校校园内出现的涉及民族分裂。民族仇恨。民族渗透等问题的信息,如涉及藏独“。疆独“等相关信息;非正常死亡类舆情,指涉及高校师生意外死亡及自杀等事件的信息,最常见的是集体食物中毒和学生自杀事件;重大节日类舆情,指在高校校园内出现的与重大节日相关的言论,如五四“。国庆“纪念日等;教育改革类舆情,指教育体制改革及教育系统重大变革的信息,如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等;重大事件类舆情,指社会或高校内发生的影响范围较广的。时间较长的事件所引起的网络讨论而出现的相关信息,如染色馒头流入学校。甲型H1N1流感蔓延所引发的高校师生网络热议等;校园管理类舆情,指高校师生员工为维护自身权益对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影响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问题在网络上发表看法的信息。

涉及校园管理类问题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领域,这类信息数量庞大,涉及领域广泛,但通过有效的应对机制更容易引导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因此,本文侧重于关注该类舆情的讨论。

受精力限制,本研究以安徽某高校为例展开调查。调查发现,73。8百分号的大学生已拥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平时上网的地点主要是宿舍(占79。1百分号),其次为图书馆(占18。5百分号),很少会去校外网吧(仅占2。4百分号)。很多大学生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65。3百分号的大学生的网龄在3年或以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每天会花时间上网,仅有3。7百分号的学生平时不上网。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对近一年内该校BBS上出现的涉校网络舆情的综合分析,发现主要存在饮食服务。校园安全。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其他管理等五大校园管理类网络舆情(如图1所示),其中以后勤管理类为主(占38。59百分号)。

图1安徽某高校校园管理类网络舆情分布图

依据目的性选样方法,对德园的饭菜太难吃了有木有“。大家请注意了“。过分了,占座可以,但不等于完全不让别人做啊“。搬过来之后“。在校学生有必要明白自己其实是一条狗“等话题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选择理由是以上话题在回应量。持续时间等指标上都达到相当数量,涉及内容为大多数高校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且分属于不同类型舆情,因而对话题做内容分析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表1所选择的的话题

通过分析以上网络舆情可以发现:

一般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以高校群体性事件为导火索。校内突发事件一旦爆发,经过少数大学生局部放大,非理性情绪感染后极容易引起共鸣,使事件急剧恶化,难以控制,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

大学生最初发表言论的目的多为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某一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宣泄愤怒或寻求帮助,他们往往希望利用同校大学生网络社区进行思想交流。深层探讨。通过话题的演变和发展,往往会出现一个或多个发言频率高。个人观点鲜明。影响力强的参与者。这些在网络社区具有话语优势,言论常被多数人认可和追随,拥有非凡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参与者经常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只要具备娴熟的网络操作技能。网络化的文字表达。独到的话题分析能力,任何大学生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2]。那些传递信息源的话题发起者因为见解独到。发言较早。感染力强更容易给其他普通讨论者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意见领袖,并引导舆论流向。经过分析不难发现,以上五个话题的最初发帖者都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如表2所示)。

表2意见领袖分布情况

四。高校网络舆情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变化的晴雨表“。虽然众多负面化的网络信息可能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困难,但也不能完全否认网络舆情的功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进行调节和引导,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建立合理有效的反应机制,把网络舆情危机消除在第一时间,确保高校网络政治环境的和谐安定,在一定程度上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向积极方面。早在2004年,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政治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3]。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1。高校网络舆情可控性被弱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各种调控机制有待完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公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已得到大大改善,网络言论环境相对宽松。网络舆情可控性被弱化导致的不良影响随之暴露。大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缺乏,对错误思想的辨别力和分析力不强。常见的消极网络言论极易对大学生形成冲击,质疑社会的黑暗,使其变得愤世嫉俗。

2。高校网络舆情诉求方式异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网络诉求被过度异化时,可能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成为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大学生遇事冲动,对社会问题缺乏理性。客观分析。网络舆情诉求有悖现实道德标准,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网络舆情环境下造成其道德观形成中出现偏差。(二)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的主体,他们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又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网民的年轻化特征使他们对传统权威有一种叛逆倾向,在舆论话题上喜欢对传统提出挑战,以充分彰显年轻人张扬的个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大学生网民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束缚,一些平时不敢谈论或不会涉及的话题,在网络论坛上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各种意见。建议,甚至产生激烈辩论,导致了网络舆情难以调控和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网络舆情形成的快速性与难控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具有的时效性衍生出了传统媒介无法逾越的巨大优势,更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从时间上看,网络言论可以做到随时随发,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产生影响。从空间上看,互联网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以互动的方式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网络舆情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大学校园各处,有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也有学生会。社团。班级。寝室等特定群体。网络舆情会在虚拟空间中以几何级的速度扩散,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急需调整。

3。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造成网络舆情复杂多样,一些错误乃至反动的言论和思想趁虚而入,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很大冲击,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急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需做好宏观教育的整合性手段,又要做好微观工作的针对性手段。前者主要是根据党和方针。政策的要求以及倾向性思潮“,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后者则需要根据个体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4]。

4。网络舆情的普遍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为中国网民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几乎100百分号是网民,高校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深入普及,从国际政治到宿舍管理,从金融危机到饭菜调价,从国际赛事到校园活动,都会在网络上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进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力量。任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和个人都无法忽视这股力量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客观效应,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急需净化。

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研究

上一篇: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分析及引导机制的建立【2254字】
下一篇: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分析【2298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安康汉江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