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校要素是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微观环境因素。 现今,学校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规模往往超过了常规标准。辛继湘认为,班级授课制的方式往往会因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忽视了效果,无法根据学生特点实施个别教育,课堂教学的“结果公平”很难达成。 同时,学校、社会及相关的教育部门通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教学的好坏和学校的办学质量。这样的教师评价或教育评价,必然会导致教师或学校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往往被忽略。
第三,社会要素是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宏观因素。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公平和社会民主水平同样也影响着学校里的课堂。优良的社会风气对提高课堂教学公平发挥着积极作用,相反,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威胁并损害课堂教学公平。学者王福显以市场经济的视角,分析了诱发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原因:“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趋于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浸染着学校教育,造成部分教师师德缺失。” 例如,社会上请客送礼的歪风邪气,使得处在其间的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会受到影响,助长并蔓延了课堂中的不公平因子。
第四,学生要素是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关键因素。 例如,学生个体差异、学生自身公平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缺失。如果学生自暴自弃,主动放弃学习权和发展权,课堂教学的公平也就无从谈及。俗语说,“自助者人恒助之”。学生是尚在发展中的儿童少年,尽管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与教师的“辛勤栽培”息息相关,但是更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发展愿望与追求。因此,为确保课堂教学的公平,学生自身是关键。
(5) 关于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对策研究
对于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具体措施,研究者们主要从课堂资源分配,课堂教学互动,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对策,并且一般遵循着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董小平认为,为建构课堂公平,首先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进而促使教师改进课堂行为,重新建构公平的课堂社会结构,即消除由社会背景、学业秩序、同伴地位的差异导致的不公平,资源的分配要充分考虑课堂上每一个受教育者,公平施教,公正评价,从而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和谐课堂。 鲍传友认为,若要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教师应正确处理公平与差异之间的关系,减少班级人数,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弱势群体,全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改善教学评价体制,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学者李润洲则提出了更为具体而细化的措施,认为首先要合理编排教室座位,并针对当前我国大班额授课的现象对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的影响,倡导尝试小班额授课,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师评价,提高教师待遇,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2。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也有较多涉及教学公平的研究,“教学公平”的思想能见于国外诸多教育教学理论流派当中。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等。综观国外相关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教学公平进行了如下分析:
(1) 师生互动与课堂教学公平
哈格里夫斯曾在《人际关系与教育》一书中谈论到“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两个特点:首先,对学生而言,无法避免的是他们与教师间的互动;其次,互动的师生双方在权力上处于悬殊低位。通常,教师拥有主动性,而学生则相对被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逐步增进对学生的认知和了解,潜意识中对学生形成“分类标记”,依照经验印象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