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相关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著名命题“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最早涉及“整体性”思想的理论之一。在十七世纪的哲学家帕斯卡尔看来“所有一切事物,哪怕是离我们最遥远的,相互间也是以一种令人难以觉察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如果不了解整体,就不可能了解部分。二十世纪后,关于“整体”的研究越发走进大众视野。90112
1907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他的代表作《创造进化论》中提出“绵延”。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意识的绵延,连宇宙间其他真实存在的东西也是“生命冲动的创造进化论”,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基于这样的思想,他批判“把对象分割为无数的碎片,并将它们归结为一些已知的和共同的要素, 用某种不是它本身的东西表达出来”的做法, 认为这事实上“只是一种转述, 一种使用符号的阐述, 一种由于采取一连串观点而获得的表述。”1926年,南非政治家斯穆茨在《整体论和进化》中第一次提出了“整体论”,他肯定了整体的地位,认为整体是自然的本质,但把它夸大为宇宙的最终精神原则和进化的操纵因子,这就有失偏颇了。论文网
在斯穆茨之后,不少研究者加入整体论的讨论。最初的整体论认为整体由部分组成, 部分重新组合就可还原成整体,但是整体有着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组合的结构、性质、特征和功能,换句话说成为独立的事物后它就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因此肢解分成一个个“部件”后再看待某个事物是不可取的,哪怕对各“部件”研究再深入也是偏离的。只有将其看作一个完整的事物,从各个角度、各种视角加以研究和考察才能获得最全面的认识。
1912年诞生的格式塔心理学,其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从于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而是大于部分相加之和,这与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观点一致,后者在二战前后提出了“系统论”,观念核心是整体思想。这两个理论为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0世纪中后叶,法国当代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提出了著名理论“复杂范式”,重点批判了经典科学研究方法的一大弊病:割裂。在教育上,莫兰直言存在“七个黑洞“ ,其中第二个“黑洞”是“人们不授确切的知识”所谓确切的知识即 “能够放到特殊背景中”的知识。莫兰推崇的 “背景教学”其实体现的正是整体性思想。他曾说“整体是由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它反过来又对部分具有追溯效力”,这也佐证了“整体性思想”渗透在他的教育理念中。90年代初,教学设计领域的专家开始质疑传统教学设计的方法,认为“分而习之”会导致不同的心理表征,孤立习得的知识碎片不能正确地应用在现实生活的整体任务中,学习的迁移度低 。基于此专家们积极研究和开发整体教学设计模型,先后出现了4-Mat 教学设计模式、认知学徒制模式、合作问题解决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式等等,整体论倾向
国外学者的研究较早地蕴含了整体性思想,亚里士多德时期便有涉及。随后从整体论、系统论,到教育上的“七个黑洞”,到教学设计领域的改革,都能看到整体性思想的影子。整体性思想在教育界的影响不应也不能被忽视,它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指导也是难以规避的,因而正视它、理解它、运用它是每个教师和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