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环境教育解说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其研究与应用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熟。从广度上看,研究案例地涉及历史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和遗产中心等不同方面;从深度上看,结合了环境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大学设有专门的解说课程,拥有相当数量的解说行业,拥有专门解说著作、文献和网站等。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的生态旅游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均产生于20世纪20至70年代的第一次世界环境运动(即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1]。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于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库瑞恩(H。Ceballos2Lascuráin)首次提出,并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后,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日本旅游业协会((JATA)于1992年成立了环境对策特别委员会,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同时进行一些诸如广告宣传、启蒙教育、产品开发、资金[3]。募集等方面的工作Ham认为,解说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分为4个阶段,包括60年代至70年代的“形成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的“媒介期”,80年代到现在的“名正期”,以及90年代以后出现的“初熟期”[4]。至今有关环境解说的定义颇多,在所有定义当中,能明确表述,并且深远影响、或许可以称之为“经典的”有关环境教育的定义是1970年,美国在佛罗里达学院召开了一次关于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国际会议,会议由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组织的,会议规定“环境教育本身就是受教育者价值观树立和观念的形成过程,目的包括三方面:一是培养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环境态度;二是通过教育培训,让受教育者获得环境相关的技能;三是促使受教育者能够在面临环境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决策[5]。”90678
游客感知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拥有悠长的史籍和社会背景。早在1802年英国的Bentham就提出用户满意问题,但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尽管游客感知及满意度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但针对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感知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6]。Foster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了旅游业顾客感知满意程度的现状、意义和测量,Millan研究了旅行社顾客感知满意度的多维测评指标。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英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对旅游地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探索[7]。
2 国内研究综述
通过对我国主要电子数据库(中国期刊,硕博学位论文,重要会议,重要报纸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的文献搜索和相关文献阅读(截止到2017年),发现国内与上述研究范围界定中“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相近的关键词有环境解说,旅游解说,遗产解说,解说系统,标识系统,旅游环境解译,游客教育,旅游环境教育,生态旅游教育等等,其中旅游或环境解说类文献153篇,游客教育或旅游环境教育类文献49篇。吴必虎等从交通网络导引解说系统、接待设施解说系统、观光度假地解说系统及可携性解说系统四种类型对北京与香港的旅游解说进行了对比,较为系统地关注和引发了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8]。钟永德等对旅游解说资源进行了分类,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2大类,7个亚类和33个基本类型[9]。罗芬、钟永德等从信息传播模式(SM-RM)探讨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并从资源、受众与技术等三方面,并对安徽黄山进行了实证研究[10]。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