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了商河鼓子秧歌的发展,分析其历史及起源,发掘和指出了鼓子秧歌的流传轨迹和社会意义,让人们对它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指出了鼓子秧歌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发展的各种阻力,并简要提出了一些笔者的个人解决办法,让鼓子秧歌传承与创新并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发展的同时不失内涵和本质,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实际,重视青少年传统艺术教育。希望能借此加强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度和普及度。90613
毕业论文 关键词:鼓子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e drum yangko dance,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origin, explore and pointed out the spread of drum yangko dance track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let people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it, so a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various resistance drum yangko dance development, and briefly put forward some of the author's personal solution, let the drum yangko dance inheritance and creativity, its essence, to its dregs, mak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without losing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essenc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art education。 Hope to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people art Attention and popularity。
Key words: drum Yangk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protection
目 录
1 前言 3
2 鼓子秧歌的源流 3
3 鼓子秧歌的表现形式 4
4 鼓子秧歌的发展 5
4。1 鼓子秧歌发展现状 6
4。2 影响鼓子秧歌发展的原因 7
5 鼓子秧歌的保护 8
5。1 创新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 8
5。2 融入当下流行的广场舞中 9
5。3 引入中小学中的体育与文化教育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1 前言
鼓子秧歌是起源于济南商河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作为封建社会下农耕文明衍生出来的艺术品种,鼓子秧歌不可避免的携带了浓厚的祭祀和劳作的色彩,经过了前人的不断创新和改进,由此而逐渐演变出了以鼓舞和伞舞为主的多种舞蹈表现形式。其作为齐鲁文化的代表之一,多次在全国的各类舞蹈比赛中拔得头筹。经济南政府的多方努力下在2006年1月文化部审评认定后,更是成为了全国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艺术。在新中国“百花齐放”的艺术政策引领下,鼓子秧歌更是走出济南,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在它的保护上有了名正言顺的法律支持,政策上也有国家的大力扶持,但是其专业性的研究组织和传承性的教育机构还是寥寥无几,这也给鼓子秧歌的创新和进步产生了严重的掣肘,在看似风平浪静的大环境下,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到位,更是加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紧迫性。
2 鼓子秧歌的源流 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关于商河鼓子秧歌的源头,坊间争论的可信度高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劳作生舞”。因为鼓子秧歌的起源地商河的地理地形属于黄河滩涂,土地肥沃,水分充足,给生活在商河的人民送去了丰收和稳定。但性格多变的黄河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水患灾害,在那个天神至上的时代,人们将它归结于神的指示。由此而产生的庆贺丰收与祭祀天神的舞蹈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鼓子秧歌。另一种说法则是“因武成舞”,笔者实地调查商河地区鼓子秧歌的艺术传承人时曾经问到过动作的出处,有很大一部分人说他们的舞蹈动作源自武术门派中的套路。通过其动作与队形也不难看出,鼓子秧歌中的很多元素都与军队和武术有着联系。通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走访和调查,笔者更倾向于“因武成舞”这种说法。其发源地商河地区北接燕赵、南连徐州、西通河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纷争兵乱不断,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屡屡遭受兵祸涂炭,人们在血与火的磨砺中不仅练就了崇力尚武的精神,也段练出了他们坚不可摧的意力,在这种大环境下产生的鼓子秧歌带有强烈的军事、武术烙印。而且华夏代代封建统治都是通过武力取得天下,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封建,展示威严,编制了很多歌颂武功的武舞。其中周朝的《大武》、隋唐时期流行于军中的《七德武》、宋朝的《讶鼓舞》,无论在阵行、音乐、舞技等诸多方面,均与鼓子秧歌有着相似之处。这也间接证明了鼓子秧歌这一传统艺术与宫廷武舞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而且鲁北地区还流传着关于鼓子秧歌的另一种版本,汉时汉光武帝统兵打仗,经过商河地区,希望收拢民心以增加威望,便进行军民联欢来教习了当地群众秧歌舞蹈。虽然这种说法已经没有证据让我们去考证了,但当中包含的的一些提示却不可不重视:一是“光武屯兵”说能够间接地推断出鼓子秧歌的形态与精神和以前的军队、战争有联系。二是这个传说也告诉了我们鼓子秧歌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衍生出了雏形亦或说一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