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将巴乌装在笙上后,吹奏时只能发出一个散音,没有音高的变化。巴乌的簧舌薄而软,若气息未达到足够强度,空气柱便不能产生共振,所以则需足够的气息来使其发出正常声音。但因笙的结构和发音原理的特殊性,所有的簧管都属于开放状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气现象。那么笙上面的簧片应要选择缝小、较硬的簧片,同时要在上面抹上水绿浆液,提高音质,这样便很好的改正了散音的问题。

   (三)在演奏乐曲时,前部分使用传统笙演奏,但是巴乌管也受到足够的气息同时发出声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尝试在巴乌管上装上活塞式开关,用时,按下键位联动“钩状杠杆”,活塞则弹起,使通气孔形成开启状态从而发出声音。不用时,将活塞内套按下,使钩状杠杆勾住,通气孔就可以关闭,这样便解决了演奏时笙与巴乌同响的问题。

   (四)笙在演奏时,需两手手掌将笙斗拖住,右手食指插入笙苗右面的空间。巴乌则是一管多孔发声的乐器,演奏时需多个手指同时按住发出声音。两种乐器的演奏方法相悖,关于演奏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突破与规范。为了演奏上面的方便,巴乌管需要安装在笙斗的第一个插孔,在演奏时,右手打开活塞开关,将笙向左倾斜,左手从下方绕过笙,用反把按住第一至第四音孔,右手持笙的右方。这种姿势方便又美观,演奏方便,不过要想完成从演奏笙到演奏巴乌的转换,也需要观众的耐心观赏,给出表演者足够的时间改换姿势。

    胡天泉与倪志珊等人自行研究设计巴乌笙的构造,经过多次的讨论、设计后,终于决定在D调25簧笙上装上一支A调的巴乌,后在上海民族乐器厂与北京民族乐器厂的协助下,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最终克服障碍成功制成“巴乌笙”。1981年于山东首次与观众见面,在笙铿锵有力的音调中,奇妙的传来柔美悠扬的巴乌音色,为笙艺术增添了独特的色彩。随后,巴乌笙便发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云南彝族能歌善舞的美好画面通过一首《阿细欢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那么,下面我将结合乐曲《阿细欢歌》分析展示巴乌笙在乐曲中的演奏特点与情感的传达。

5 《阿细欢歌》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内容文献综述

    笙曲《阿细欢歌》是一首D大调、有再现的三段体,结构为A+B+A,全曲共206个小节,由五个乐段组成。《阿细欢歌》的主题曲调取材于云南民歌“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阿细语称“嘎斯比”,是“欢乐的跳”的意思,因为世代人民经常在篝火旁舞蹈,迎接月光的洗礼,所以称作“阿细跳月”。阿细族是彝族的分支,主要生活在云南红河州弥勒县西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别样的人文情怀,为了来年丰收之愿,他们经常举行欢庆活动,等到夜晚时分在广场上点燃篝火,邀请未婚男女围着篝火起舞,有着“求偶”之意。

    “阿细跳月”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男青年要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长约135厘米,琴筒的宽度大约为27厘米。男青年挎着这大三弦边弹边舞,在欢快的节奏中便能显现出男青年的身手矫健,舞姿轻快,以此来吸引爱慕的女孩。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左右晃身、摆胯,表现出阿细人热情豪爽的性格,大幅度的跳动与变化鲜明的动作,展现出阿细人民在举行欢庆活动时的欢悦之情。

    现在的“阿细跳月”,分为青年舞和老年舞。老年舞轻巧缓慢,由男子弹起小三弦,拉起二胡;女的则随着弦声进行拍手、跳转,曲调缓慢悠扬,舞步柔美轻快。青年舞节奏明快,粗犷豪放,由笛子做主要的伴奏乐器,男青年背着大三弦,女子双手叉腰做舞蹈状,各成一行,三步一蹦跳,相对而舞,舞蹈动作随音乐的旋律变换,队形也前后移动。在夏季的夜晚,在篝火旁,在月光下,阿细族人民自由的歌唱和舞蹈,将这个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上一篇:发挥古典舞男生训练在社会培训机构中的作用
下一篇: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号的演奏风格及技巧

论墨白小说的苦难叙事

矩阵相似的几个判定方法

负债经营开题报告

matlab衍射微透镜的设计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拖延的关系调查问卷表

國家提倡生育的政策特征...

基于图像的道路边境检测...

螺旋弹鼓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家庭教育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影响

风机风洞性能测试系统设计及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