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戏的起源与鼎盛
1、传统戏的起源。考证莱芜梆子的起源,与江南徽戏和秦晋梆子进入山东密切相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山东是进京要道,徽戏沿大运河流传入鲁。当时朝泰山、赶山会等活动在泰安、莱芜一带盛行,徽班到泰安、莱芜等地商演。到清咸丰初年(1853年前后),大平天国军与清军沿长江对峙,战争绵延十几年,阻断了南北水路、旱路交通,徽戏失去了与南方的联系。其中的老阳春班,定居在泰安的夏张。而当时已盛行于在济宁的汶上,梆子腔粗犷豪放的特色,比较适合山东人民的性格,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徽戏和梆子开始在莱芜、泰安等区域广泛流传。
当时的演出活动,舞台、布景等各种条件比较简陋,远远不是现在剧场售票方式。戏班演出一般由“会首”邀请,给山会、庙会、节庆等一些庆典活动演出,包场付酬,称为“写戏”。由于当时的经济和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一场演出只写一台戏,这就创造了徽戏和梆子合班演出的条件。期间,两种戏曲兼收并蓄、取长补短,融合丰富了声腔系统和表演剧目,适应了观众多元化的需要。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小阳春班(第一个科班)开始,徽戏和梆子戏一个戏班同时传授,艺术上开始融合,形成了“杂交”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演员增多,使杂交艺术有了吸收当地文化、风俗、生活养分的机遇,特别是受到莱芜本地方言俚语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艺术风格活泼的莱芜梆子。
2、传统戏的鼎盛。从清朝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50年,是莱芜梆子形成后的历史大发展时期,也是其传统戏的黄金鼎盛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莱芜梆子专业班子数量众多,演出的区域不断开拓,仅在莱芜 、泰安、新泰等地区,专业科班先后成立和发展到十几个,选拔培养了400多名演员,名角辈出,经常有剧目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根据1954年的调查,当时的莱芜梆子共有267个传统剧目,其中164个梆子剧目,103个徽调剧目。另外还有不少的草台班子,深入农村演出,更加贴近群众,颇受欢迎,如现在仍然活跃在莱芜的蟠龙梆子。
抗日战争时期,泰安、莱芜被日寇侵占,对于莱芜梆子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直到1954年,整个泰沂山区,除有少数业余团体偶有演出外,没有一个专业科班存留。由于战争原因,莱芜梆子达到了消失的边缘。
(三)现代戏的发展与繁荣
从建国后到今天,是莱芜梆子从复苏到繁荣的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上一篇:渐行渐远的校园民谣兴起兴盛与衰落
下一篇:87版红楼梦三首声乐作品赏析

浅析《G大调长笛协奏曲》演奏技巧

浅析林夕歌词的创作特征

浅析歌曲《黄浦江深》的艺术特征

浅析许巍对中国摇滚乐的影响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浅析

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通过《海阔天空》浅析Beyond音乐创作风格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