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剧的发展历程
 1.清末民初的形成阶段
清朝光绪至民国初期,经过王凤桐,解新富等人的热心倡导把“踩唱”艺术在关林一带恢复发展起来。1875年,洛阳秀才王凤桐归乡后,就开始从事南阳曲子和洛阳曲子的研究,并将其相互交汇,整理出多支明朗欢快、令人愉快的曲调,高跷的使用是一个受欢迎的表演形式,这些明朗的曲调易于演员们踩跷演唱。辛亥时期,洛阳周边地区也迅速发展起这种踩唱艺术,抗日战争时期“陕灵曲子”曾和南阳曲子、洛阳曲子并列。[2]
    2.二三十年代时期的始创阶段
二十年代,几个喜爱南阳大调曲的友人把平时人们坐在地摊演唱的形式,通过一系列明确的分工搬到了舞台上,这种形式被称为“高台戏”。到了三十年代,曲子戏又汲取了其他兄弟剧剧中的锣鼓经,使乐队中又加入了文场和武场。其次,曲剧班社的大量涌现,让人们养成了自娱自乐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生活习惯和创作方式,使剧情的演出更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3]
3.四十年代时期的曲折阶段
四十年代初期,为了配合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又排演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如《送夫当兵》、《空战前后》等,拓宽了题材的表现空间;四十年代中期,伴随女演员在戏曲舞台上的出现,是剧目表现更加多姿多彩,角色行当也更加齐全规范,1945年,曲剧因此被视为“淫词浪调,有伤风化”,从此被禁演。[1]
4.五优尔十年代时期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曲子戏获得了新生,与1950年正式定名为——河南曲剧,是曲剧发展史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其影响和关注度直逼河南豫剧“霸主”的地位。在创作阶段,极大地发挥了河南曲剧音乐自身的特色,其中很多优秀的作品被大师和戏团原封不动的移植;在表演上,演员分析剧中人物的特征,并将其与表演相互融会贯通;在创作上,更多地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口,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新,又不破坏传统音乐的优良基因,融入现代音乐的特点,这样,河南曲剧才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5.文革时期的冲击段革
文革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人们的漠视,国人被“八个样板戏”所吸引,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古装剧,都被扣上了“毒草”的帽子而被铲除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校园的“浪漫爱情”的现代戏,这也是传统戏曲中,老年观众多的断层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6.七八十年代时期的改革创新阶段
改革开放新思想的注入,使曲剧艺术开始重新探索获得新生。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时,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前进,那些赞美虔诚,歌颂人性真善美的剧目常常是久演不衰的,这表明戏曲不光要接近群众生活,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任何一个时代的曲剧繁荣都离不开创新
上一篇:论城市广场舞对公共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拉丁舞的普及现状与发展前景

从地域文化格局中看陕西筝派与河南筝派异同

浅谈中国“神曲”的形成与发展

浅谈音乐课外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浅谈苏北睢宁大鼓的地方传承与保护

浅谈黄梅戏中竹笛艺术的运用

河南民歌《编花篮》的音乐特点

河南民歌《编花篮》的艺术特征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